尚慧杰
嘗鮮不易。一個新事物的初現,難免伴有波折。青島第一家外資商業零售企業東泰佳世客在香港中路建立第一個購物中心時,也曾飽受爭議。
進入訪談 陳索斌
1993年,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中國的體制改革也開始步入正軌,青島金王集團以2萬元資金創業,從5個員工開始,制造一種普通的小商品——蠟燭。
進入訪談 李立明
別看現在的海濱,已是一家年工業產值和商品銷售額均超億元的大企業,現任青島海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立明剛接手那會兒,海濱還是個“大集體”單位。
進入訪談 李建銘
“海爾不在國內吃肉,卻偏到國外啃骨頭。”談起海爾1999年去美國建工業園的事兒,時任青島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對外經濟合作處副處長的李建銘記憶猶新。
進入訪談 徐恭藻
從商海一舟到聯合艦隊,從青島老店到遍及山東走向全國,從普通小百貨店到躋身商務部首批“金鼎百貨店”并成功上市。
進入訪談 李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社會階層相應變化。律師,正是改革開放以來,新的社會階層非常典型的代表。”聽明記者來意后,青島市政協常委、山東萬橋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勇由衷感慨。
進入訪談 馬修·布魯諾
“2002年,我來到中國,幾年后,創立了青島第一家服務外包企業——優創數據技術有限公司。現在,優創成為青島市規模最大的服務外包企業,員工2500余人。”優創數據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馬修·布魯諾在青島迎娶了美麗的中國妻子,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
進入訪談 林向峰
“大學畢業那會兒,去哪個公司哪個公司倒閉關門,一連好幾個,后來我就決定自己干了。”林向峰講述自己的創業經歷時,開頭一句話,就把在場的記者逗樂了。
進入訪談 胡敦欣
1982年,胡敦欣決定回國前,美國教授們問他:“你們中國的科研、生活條件都比美國好?!”他回答:“絕對不是。我們國家花那么多錢讓我們來美國學習為什么?中國的科學春天來了,需要科研人員,我們應該回去為中國的科學春天服務。”后來,胡敦欣成為中科院院士。
進入訪談 朱健
朱健是第24批中國援坦醫療隊隊員,2015年8月離青,2018年8月回青。而且,朱健還“一不小心”創造了一項紀錄:中國援坦史上援助期限最長的醫生。
據青島市衛計委的數據,截至2018年8月,青島共有102人次醫務人員援助坦桑尼亞。
進入訪談 齊繼光
“如今,行走在青島匯泉灣畔的海濱風景線上,你會看到兩座充滿厚重歷史感的中國古建筑,一座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另一座古色古香、莊重典雅。這便是被蔡元培先生稱之為‘吾國第一’的青島水族館和青島海產博物館……”于青島海洋科技館館長齊繼光而言,青島海底世界就像自己的孩子,他見證了海底世界20多年來的成長。
進入訪談 劉洪濱
“2009年春,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打造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經過全省上下近兩年的努力,順利進入國家發展戰略,給山東和全國沿海經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作為“海上山東”的發起者之一,回顧起青島海洋開發30年來走過的歷程,青島太平洋學會會長劉洪濱感慨萬千。
進入訪談 邱振亮
“改革開放前,青島沒有美術學科。如今,僅設立藝術學院或藝術系的大學就有十幾所,每年招生人數穩定在3000左右……”說起改革開放以來青島美術教育的發展,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邱振亮感慨良多。他與美術的故事,也因改革開放而改寫。
進入訪談 黃艦
“1993年,聽說青島要開工建設地鐵,我從原單位辭職,到地下鐵道辦公室工作。”青島地鐵集團總工辦主任黃艦見證了青島地鐵從規劃、到籌建、到試驗、到首條線路正式開通的全過程。
進入訪談 李明
海灣集團前身是青島化工總公司,歷史上青島化工曾經有過一段非常輝煌的歲月,在業界有“上青天”的美譽。但是上個世紀90年代,青島化工受市場、環境、區域及發展空間的影響,逐漸衰落,一些企業被迫退出市場。
進入訪談 孫琪
孫琪是215路線的一名駕駛員,她的媽媽冷志貞,是新中國成立后島城第一批女公交車駕駛員,母女兩代人見證了青島公交的發展。
進入訪談 趙炳來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趙炳來,親身體會到這些年來青島市的科普“海文章”越做越大、越做越活、越做越新。如今,海洋科普名城已成為青島一張嶄新的城市名片。
進入訪談 呂祖利
1999年首屆海洋科技與經濟發展國際論壇在青島成功舉辦。20年來經過數次升級,海洋論壇已發展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海洋領域學術論壇。
進入訪談 張麗君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島城供熱‘白手起家’,經過26年的探索創新,迄今已實現供熱面積1.15億平方米,供熱市場遍及島城七區三市,供熱方式實現以燃煤為主向綠色清潔能源的轉變……”青島能源熱電有限公司黨群部副部長張麗君,陪伴青島熱電事業一起成長。
進入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