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劉佳旎
青島國際人力資源產業園目前已吸引30多家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入駐青島。
本報資料照片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改革開放初期,青島相繼提出科教強市和人才強市的發展戰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逐步成為全社會的新風尚,大批知識分子和各類人才走上了經濟建設的主戰場。經過四十年的發展,青島的人才隊伍經歷了恢復重建、全面起步、快速壯大、創新跨越發展的過程,專業技術人才和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工作逐步摸索,改革不斷深化,取得了輝煌成就;建立起“請進來”引才、“走出去”攬才的海外人才引進渠道,海外引智成果豐碩;人才服務從發端到逐漸成熟并深入推進,在不同時期為各類人才安居樂業提供了堅實保障。
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大刀闊斧
今年6月,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處處長于立平通過了青島市工程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的評審,成為我市首位獲評高級工程師的外籍人員。這已經不是于立平第一次感受到青島對人才的“重視”。就在去年9月初,市人社局公布2016年度引才“紅娘”名單,因為幫助引進了一位海外人才,于立平被獎勵5萬元。2013年從加拿大回國被引進青島,于立平最深切的感受就是這里的人才體制和政策越來越靈活開放。
體制機制順,則人才聚、事業興。改革開放以來,我市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
1989年1月7日,市政府出臺《青島市引進國外人才工作暫行規定》,要求圍繞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點建設工程、重點技術改造工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城市規劃、開發建設,高技術和新興科技領域,有計劃、有目的地引進國外專家,我市引智工作自此揚帆起航;1999年9月,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高層次人才開發工作的意見》,首次提出放寬引進國內人才政策,高層次人才引進實現了突破;2012年,出臺“青島英才211計劃”,制定了青島創業創新領軍人才、青島突出貢獻人才等16項重點人才引進培育計劃; 2016年,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制定《青島市“十三五”人才發展規劃》,明確了人才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今年6月,出臺《關于實施新舊動能轉換五大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百萬人才集聚、創新創業激勵、未來之星培養、全民招才引智、安居樂業保障等五大人才工程,確定了五年集聚100萬人才的目標。
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改革同樣大刀闊斧。1984年8月,市人事局與市委組織部聯合下發了《關于改革人事制度的意見》,各縣可直接從外地區、外單位引進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助理工程師以上職稱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采取多種形式促進人才合理流動。1999年,市人事局研究出臺了 《關于專業技術職務實行評聘分開、競爭上崗的實施意見》,實行以考代評、考評結合,徹底打破了過去“評聘合一”的管理模式;2012年,我市全面啟動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將原中學和小學教師相互獨立的職稱 (職務)制度體系,改為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職務)制度;2017年,首次將港澳臺和外籍人員納入職稱評審范圍,將中小學教師職稱中級評審權限下放至各區市……職稱制度改革聚焦簡政放權、提升服務,鼓舞各類人才貢獻才智。
海外引才引智駛入快車道
得益于美國專家羅德·庫克的藍莓種植土壤修復技術,青島隆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將藍莓成活率提高到98%以上,鮮果率70%,公司也因此建立起“產、加、銷”一體化農業產業化開發模式,帶動周邊20余村莊3000人就業,戶均月增收3000元;即墨國家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引進日本農業博士新田尚文,成功將先進的日本番茄嫁接技術本土化……
求賢若渴的青島,如今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才扎堆而來,又扎根于此。時針撥回到三十多年前,青島的海外引才引智才剛剛起步。為滿足引進國外人才工作發展的需要,我市于1985年成立了外國企業服務總公司,主要為外國、華僑、港澳企業及駐青機構,在青的外國人提供人力資源及其他綜合服務。“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受‘文革’的影響,我市引智工作幾乎是一片空白。外國專家局成立后,這項工作才駛入快車道。”1999年7月,青島市外國專家局正式掛牌成立,姚繼華作為第一任外專局局長,見證了青島市引智工作快速發展的全過程。“外國專家局成立的十年間,我市共引進外國專家、留學回國人才等4000余人,選派黨政干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出國 (境)培訓3000多人次。‘洋智慧’成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
為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早在2001年,我市就組織了“海外百名博士創新周”活動,中間經歷了“海外人才周”、“海洽會”的變遷。2011年,將大會正式更名為“中國青島藍色經濟國際人才暨產學研合作洽談會”。如今,“藍洽會”已成為高端人才認識青島、走進青島的一張名片。近年來,這張名片吸引3500多名海外留學人才報名參會,直接吸引800多名高層次人才“留下來”創業創新,其中,創辦高科技企業300余家。通過“藍洽會”引進的海外人才,又以團隊帶入、直接合作、推薦來青等多種形式,間接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1000余名。
多層次人才服務體系逐漸形成
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我市開始探索建立勞動服務公司和公共服務機構,原勞動部門開始創立并組織勞動服務公司,并逐步演化為就業服務機構。同時,為滿足人才從體制內向體制外流動的需求,80年代初,人才服務公司和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相繼成立,市場化人力資源服務也開始出現。1993年,青島人才市場成立,標志著我市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形成。此后經過多年建設,逐步形成了有形市場、網上市場、報紙市場、電視市場、人才獵頭、代招代聘、外出招聘、校園招聘、信息張貼招聘、人才整體配置“十位一體”的人才市場化配置服務體系。2017年,我市統籌各機構和人員力量,協調推進人才公共服務一體化平臺建設,重組人才服務機構,新組建青島市人才服務中心,進一步充實了人才服務的綜合性、門戶性、便捷化平臺功能。
2006年9月,青島人才市場通過視頻面試的方式,成功為斯洛文尼亞一家駐青跨國公司獵取一名優秀的亞太地區銷售總監,首次實現跨國獵頭服務。如今,這樣的現實版“獵場”幾乎每天都在青島的人才市場上演著。目前,全市共有各類正常開展業務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817個,從業人數超過1.5萬人。建成青島國際人力資源產業園,目前已吸引萬寶盛華、銳仕方達、大翰國際、中智、上海外服、博爾捷等30多家知名機構入駐青島。
優質的服務體系,是促使各類人才“留下來”的“定心丸”。2016年發布的《青島市人才服務提升行動計劃》,明確了未來五年青島市人才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市人社局會同市委組織部,聯合財政、公安等39個部門,設立“青島市海外高層次人才服務專窗”,形成“專窗接待、專線電話、專網服務、專人負責、專門走訪、專題協調”的服務新模式,推動海外高層次人才服務工作的集成協調。今年以來,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機等服務渠道,搭建“線上受理、后臺審批、即時反饋”的“智慧人才”系統,全市20多項人才服務業務實現網上和手機受理。
2015年,我市開始面向在青工作的高層次人才發放“人才服務綠卡”。2017年,對原有高層次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和人才服務綠卡制度進行了完善創新,在出入境和居留、戶籍、工商、稅務、科研、住房等方面推出17條人才服務政策,進一步擴大了高層次人才服務范圍。截至目前,累計為新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發放市“服務綠卡”473張,提供人才政策咨詢600余人次,經辦出入境與居留、子女入學、醫療社保等服務事項469件次,人才服務“綠色通道”更加暢通無阻。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以人才優勢塑造創新優勢、產業優勢、發展優勢,正在成為推動青島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重要動力,越來越多的人才融入青島、扎根青島,為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蓬勃生機和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