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改革開放40年來,青島勇立潮頭,敢闖敢試,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變,GDP突破萬億大關,邁入國際化大都市行列,書寫了青島輝煌,也涌現出一大批書寫時代篇章的代表人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8月23日起,青島市政協文史委、青島新聞網聯合推出大型系列報道《我與青島共成長——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報道》,通過人物視角,彰顯時代精神,為青島改革開放的新征程匯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青島新聞網8月26日訊(記者 崔文靜)1982年,胡敦欣決定回國前,美國教授們問他:“你們中國的科研、生活條件都比美國好?!”他回答:“絕對不是。我們國家花那么多錢讓我們來美國學習為什么?中國的科學春天來了,需要科研人員,我們應該回去為中國的科學春天服務。”后來,胡敦欣成為中科院院士。
拿著政策紅利 他成了美國訪問學者
1978年改革開放,我國為了推動科學發展,追趕世界先進科學水平,決定由國家資助、選派一批年輕的科技人員出國留學深造,這也是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的一項重要具體措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于科技發展的高度重視。
“我當時剛過40歲,是人生中年富力強的時候,恰逢科學發展的大好時代,自己充滿信心和力量,決意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國的海洋科學研究之中。讓我感到特別幸運的是,在1979年我作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被選派到美國去做科學訪問學者。”胡敦欣先后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華盛頓大學等院校訪學了3年。
到了美國,胡敦欣很快發現中美之間在科研上存在巨大差距,作為海洋研究的科學工作者,胡敦欣感到責任重大,他非常珍惜在美國的學習機會。
科學春天來了 他拒絕美國優越條件毅然回國?
3年后,銘記著導師毛漢禮先生當年學成后毅然回國的故事,1982年胡敦欣決意回國為中國的“科學春天”盡力,報效祖國。
回國前,美國教授們問胡敦欣:“你們中國的科研、生活條件都比美國好?!”胡敦欣回答:“絕對不是。我們國家花那么多錢讓我們來美國學習為什么?中國的科學春天來了,需要科研人員,我們應該回去為科學春天服務。”
胡敦欣于1982年8月毅然回到祖國。回國后,他的研究領域包括陸架環流、大洋環流、海洋碳循環和海洋氣候等。
屢創佳績 他與祖國科研共成長
“我始終認為,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胡敦欣曾擔任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長,國際黃海研究學會主席,《海洋湖沼英文版》主編等;在國際學術組織,如IGBP、JGOFS、LOICZ、TOGA、WOCE等任職10余項,發起中國領銜的國際合作計劃NPOCE;主持過國家級重大項目約10項,在陸架環流和大洋環流研究上有諸多科學發現;發表論文200余篇,專著6部;相繼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竺可楨野外科學工作獎”獎章,“杰出科學技術成就獎”,國防科工委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等多個獎項。
胡敦欣從事海洋研究已經50多年了,他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于知識分子的重視。國家為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為知識分子從事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現在國家在科研上的投入逐年加大,科研條件越來越好,我們與西方國家的科研差距也在不斷縮小,一些科研領域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改革開放后,隨著一系列知識分子政策的制定與落實,廣大知識分子的工作熱情更加高漲,創造性的杰出科研成果不斷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