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業熔斷機制”引熱議!21:30停止作業 沒完成也不受批評
“每天晚上9:30停止作業,沒完成作業不受批評”……日前,廣西南寧一所小學推出的教育教學新規。校方稱,這樣做是為了落實“雙減”和五項管理要求,目的是保證學生休息時間。
南寧一小學推出新規
這一“作業熔斷機制”引發了網友的關注和熱議。有家長認為可以讓孩子早點睡覺,有利于保證學生的睡眠,也有人提出質疑,認為“熔斷作業”很難普遍落實,只是將教育壓力從學校推向了家長身上。
網友看法不一圖據微博
多地早有類似規定
成都去年就已推出“作息令”
實際上,去年就有江蘇的小學發出通知,啟用作業“九點熔斷機制”,即超過晚上9點,采取無條件停止作業的措施,還強調未完成作業的第二天也不用補做。還有小學則規定,不管是什么原因,不管是哪個學科的作業,只要總用時超過60分鐘,就必須停止。安徽的一所中學則提出,個別學生經努力,到晚上10點仍完不成書面作業的,經家長簽字確認后,可以拒絕完成剩余作業,按時就寢。
可見,“作業熔斷”已非新鮮事。近兩年來,全國多地的學校以及當地教育部門都在嘗試推出類似機制,只是在具體實施上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0月31日,成都市教育局下發了《關于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通知》,被稱為中小學生“作息令”。其中就有規定,倡導小學生就寢時間不晚于21:20,初中生不晚于22:00,高中生不晚于23:00,在作業方面,則提到,“個別學生努力學習到就寢時間仍未完成作業的,家長應督促按時就寢不熬夜,確保充足睡眠。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分析原因,提出改進策略,及時調整作業內容和作業量。”
那么,對于“作業熔斷機制”,家長和學校各有何看法?又該怎樣落實?效果如何呢?
學校:合理布置作業
全面保證學生睡眠時間
“對于‘作業熔斷’機制,我們作為學校,肯定是全面支持和配合!”成都石室東部學校校長助理楊簫告訴記者,他認為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更加注重課堂教學,優化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果。而對于學生來說,則有助于培養自我管理和時間管理能力,提升學習效率,同時也能保障良好的睡眠。“現在的學校,更加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以及對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這與‘熔斷機制’的意義是相通的。”
石室東部學校
楊簫介紹,在學校層面落實“作業熔斷機制”,最主要是在課堂安排和作業布置方面不斷優化和改進,“就像我們學校,在教、學、評、測一體化上下功夫,嚴格要求,科學控制作業的時間和數量,同時也十分注重去培養提高學生的作業效率,此外,我們在每日教學計劃中都留出了充足的自習課堂給學生消化當天的知識,以及完成作業,時間應該是綽綽有余。”
記者通過梳理學校官方公開的消息,發現與石室東部學校相同,成都越來越多中小學都在通過合理調控作業的總量、形式來配合“作息令”的相關要求。例如,成都市錦西中學提出,要通過控量、提質、活動增趣,切實縮短家庭作業時長。成都市鹽道街小學則要求加強作業設計和學生個體輔導,做到讓作業不回家。
家長:孩子情況不一
“熔斷機制”難完全實施
那對于“作業熔斷機制”,家長又是如何看待呢?成都某小學的家長黃女士向記者表示,自己已經感受到了“熔斷機制”帶來的改變和好處,“可能是我家娃喜歡磨蹭,一直以來,都要寫作業到9點以后,但從去年開始,孩子的作業量確實少了很多……現在小孩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不讓太多作業占用時間是對的。”
另一位家長楊女士也談到,“雖然量少了,但有了一個截止時間,反而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學習效率,質量變高了。”但也有家長向記者表明,效果并不明顯。余女士向記者說,作業熔斷機制并沒有緩解自己的“焦慮”,“學科作業是變少了,但對于孩子的學習要求,我們還是不太敢放松,該安排的任務我們還是會安排。”聶先生則表達了自己的另一種擔憂,“像這樣的措施,誰來確保不會助長學生不寫作業、拖延作業的不良風氣?”
圖據成都教育發布
對于這些反映,成都市田家炳中學某班主任老師也說道,“可想而知,這個機制在家校溝通環節,確實很難完全做到。”她認為,對于作業的安排與完成,家長與學校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溝通和思考,“畢竟每個孩子的特點是不同的,一刀切式地強制‘熔斷’,肯定行不通。”此外,她還談到,“作業熔斷機制”是對學生的保護,初衷不是放縱。“故意不完成作業,或者說學習因此懈怠……這些想法肯定是不對的。”
專家:“熔斷機制”切莫治標不治本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家庭教育專家孫云曉公開表示,中小學孩子睡眠不足,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因此,作業“熔斷機制”對保障中小學生睡眠來說,值得肯定和推廣。不過她也提出,一個“熔斷機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孩子作業完不成的原因很復雜,“教育教學需要對癥下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專家熊丙奇也向記者談到,他認為對于“作業熔斷機制”,更值得探討的是促成規定實施背后的現實問題,“要真正關注孩子為什么晚間還在做作業,就要看到除作業以外的一些東西,比如學校的考核要求是不是太高,升學的途徑是不是太難,家長有沒有給孩子增加課外作業,以及學生自己是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等。”
熊丙奇談到,如果只是浮于“作業是多是少”的討論,而不真正關注并改變學生面臨的學業負擔,那“作業熔斷機制”也就無法達到其真正的“減負”目的,家長的焦慮也就不會明顯減少。(見習記者 楊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