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世界糧食日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今年的主題是“辦好農業合作社,糧食安全添保障”。
197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第20屆大會決定從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糧農組織創建紀念日)定為世界糧食日,旨在促進人們重視糧食生產,鼓勵發展中國家開展經濟和技術合作,增強公眾對于世界饑餓問題的了解,促進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等。每年世界糧食日,包
世界糧食的生產、分配和銷售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經濟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自成立以來,在促進各國農業發展,如開發土地、協調糧食發展計劃和培訓技術人員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盡管如此,世界糧食問題依然十分嚴峻,饑餓和營養不良仍困擾著人類。據統計,目前,全世界饑餓人口數量達9.25億,其中70%生活在農村地區。
今年世界糧食日特別關注農業合作社及其在減少貧困和饑餓方面作出的貢獻。
時評
消除“饑餓”別當游戲
在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當天,國家糧食局將首次在全國廣大糧食干部職工中發起倡議,倡導自愿參加24小時饑餓體驗活動,以更好地警醒世人“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即使不用體驗,每個人也都有過饑餓的感受。在糧食日搞一次饑餓體驗,就如同在堵車時代搞一個“無車日”,不同的是,饑餓體驗是讓飽漢知道餓漢饑,而“無車日”則是讓車主知道無車難。結局正如無車難,體驗饑餓不見得就懂得了珍惜糧食,這頓不吃,下一頓可能會做滿滿一桌浪費很多。
浪費,已是“飽漢時代”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真正浪費的,恐怕糧食只占很少一部分,因為現在的“吃個飯”,已不是吃糧食,而是吃山珍海味,喝國酒玉液了。曾有專家透露,2011年我國三公消費達到9000億。這個數字不是正式發布,有人認為報多了,有人覺得報少了,但越是不敢確切呈報,越讓人懷疑“數字龐大”。巨額三公消費背后,是一張張饑餓的嘴,但“食物”卻不是糧食。
節約糧食減少浪費,體驗饑餓只是一場游戲。游戲結束后,才會重新發現,“舌尖上的浪費”的“主食”并不是糧食。而那些“不糧性”饑餓,需要的只是“剛性”的制度。(記者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