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 市區一年吃30萬噸
記者昨日探訪青島糧油批發市場了解到,目前近八成大米經銷商來自東北地區,其中黑龍江大米則占據了其中的一半。除此之外,還有來自臨沂和江蘇等地的大米,但這些來自江蘇和臨沂的大米銷量一般,島城市民還是比較偏愛來自東北的大米。
盡管大米產地、品牌繁多,但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大米主要還是長粒和圓粒米兩種。長粒呈細長型,長度在1厘米左右,圓粒大米長度
據糧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青島市糧油批發市場主要供應島城市內四區市民的口糧,每天從這里銷售的糧食約為800噸,其中大米銷量最大,每天銷售約500噸,面粉次之約為200噸,五谷雜糧在100噸左右,也就是說,島城市內四區市民一年消耗糧食30萬噸。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每畝地產量500公斤計算,需要60萬畝地才能種出島城市內四區市民一年的口糧,而按照青島農村人均1畝地的土地標準,一戶平均3畝地,需要市內四區市民全年的口糧需要20萬戶農民一年的辛勤耕種。
揭秘
15道工序檢測一批大米
質量檢測是糧食流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青島市糧油質量檢測中心,記者實地探訪了糧食檢測的全過程,從最初的水分、雜質、形狀等物理檢測,到農藥、重金屬殘留的深層次檢測,一個批次的大米全部檢測完畢需要經歷至少十五道工序。
為了保證每一個被檢測批次的數據真實可靠,檢測中心為送來都每一個樣本都建立了紙質檔案,從最初的送檢,到水分、雜質等環節的檢測,每一個數據都被一一記錄在案,十幾道檢測程序下來,每個樣本都有長達三頁紙的檢測報告。中心主任楊群英一直記得,十年前檢測中心剛成立的時候,整個糧食批發市場商品的合格率還不到40%,而如今糧食檢測的合格率已經達到50%以上,隨著整個批發市場銷售量的不斷增大,每年需要檢測糧食樣本8000個。
變化
花數千元就為“吃不飽”
“以前曾經吃不飽,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吃飽,說是減肥!”一名50多歲的市民深有感觸地說。
說到饑餓,“80后”王苗苗立刻想起了那次讓她終生難忘的減肥體驗。2008年初,減肥心切的她來到了一家專業美體機構減肥,這家機構一個療程的收費為1000元,時間在半個月左右,在于這家美體機構簽署的協議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在治療期間控制飲食。要控制到什么程度呢?就在開始減肥的第一個星期,王苗苗每天靠酸奶度日,一個星期只吃兩個蘋果,實在是太餓的話,她就選擇喝水或是睡覺,有一次她因為實在太餓差點暈倒在宿舍里。兩個月下來,王苗苗暴瘦30斤,從療效上看,她花費的4000元確實物有所值,但她告訴記者:“饑餓的感覺實在太痛苦,我以后再也不會隨便減肥了。”
而老一輩人對于饑餓也有著刻骨銘心的感受。昨天上午,記者在太平路小學門口遇到了市民張先生,他老家在萊西武備鎮,今年66歲,曾經親歷了上世紀的大饑荒。他告訴記者,最慘的時候曾經半年沒有吃過一粒米,由于長年處于饑餓狀態,整個人都變得浮腫,經常會站不穩,真的能感覺到眼冒金星。當時最開心的事莫過于村里集體發豆漿,還能稍微緩解饑餓的感覺。令他記憶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在路上見到了幾粒掉下來的米飯,若獲至寶的他立刻撿起來跑到河邊,將米粒上的污點洗干凈后全部吃下去。采訪過程中,張先生正在等孫子放學,他不禁感慨到,現在的孩子真幸福啊,他們哪里體會過饑餓是什么感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