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位于嶗山區生物谷的青島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出世界首個以深海魚皮膠原蛋白為主要材料的角膜載體支架,在全球開創了海洋生物材料應用于人體器官重建的先河,預計產業化后年產值將突破百億元,并有望推動嶗山建成全球眼角膜醫療中心。
談及兩年前落戶嶗山,青島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寶全告訴記者:“當時看中的正是嶗山區生物谷的孵化優勢:公司創業使用的1000多平米無菌車間全部是政府無償提供,加之無須考慮配套等瑣事,至少為企業節省了500萬元的成本和1年多的時間。”
中皓的經歷,是嶗山打造藍色硅谷“孵化器”的一個成功范本。在青島“藍色硅谷”發展戰略中,嶗山區承擔著產業孵化帶和發動機的重要任務。緊抓這一重大發展機遇,嶗山大力推動以科技孵化器為重點的創新創業支撐體系建設,各種專業園區建設進入了“快車道”。當前全區規劃布局了生物產業園,青島國際創新園、國家(青島)通信產業園、青島新能源產業園和王哥莊土寨河產業孵化基地等專業園區。其中,生物產業園運行兩年就已經吸引13個高科技項目,總投資約25億元;青島國際創新園建成后即可進駐企業100余家,年產值100余億元。
載體的建設和完善,為嶗山雄厚的海洋科研力量提供了產業化平臺。嶗山區集中了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等一批國內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擁有省部級海洋類重點實驗室24個,全區涉及藍色經濟的專利技術全市占比70%以上。孵化器的建設,保證了這些科研成果“留得下、長得好”。由于看好嶗山提供的優越孵化環境,博智匯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動與中國海洋大學合作,開發出包括寡糖標準品在內的海洋特征寡糖四大系列43個產品,項目全部投產后,將成為世界領先、國內最大的海洋寡糖標準品生產和研發基地。
孵化園區的搭建與成熟,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地項目來此落戶。以船舶壓載水項目為例,
目前全球取得世界船級社認證船舶壓載水處理裝置生產資格的企業僅有7家,而國內僅有的兩家——青島雙瑞、青島海德威全部在嶗山區。其中,雙瑞是總部洛陽的中船重工725所在嶗山成立的企業,海德威則是通過跟武漢理工等高校合作成長起來的。這兩家企業都是被“藍色硅谷”的孵化器效應吸引至此,預計未來年產值將超過100億元,嶗山也將成為國內船舶制造配套的重要基地。當前,嶗山孵化優勢已全面顯現,具有國際水平或具備這一潛質的高科技企業約10家,國內領先優勢企業40余家。
嶗山區委書記齊家濱表示:“藍色硅谷戰略的實施,使嶗山區又一次站在了青島高端產業發展的最前沿,隨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興建與發展,人才、資源等高端要素的匯聚,嶗山區的孵化效應將得到全面顯現,成為全市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