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士康“機器人”戰略為何落戶山西 為何首選山西晉城? 富士康總裁郭臺銘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稱,之所以將機器人項目置于晉城,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考慮: 首先,晉城擁有便利的區位優勢。晉城距離富士康另一精密儀器制造基地鄭州不過二百多公里,有利于形成富士康精密儀器制造的集群,符合富士康產業向中原轉移的戰略部署。 其次,這里有良好的工業基礎。自明清時期以來,晉城的鑄造業就較為發達,這種延續至今的“鑄造優勢”,為晉城成為機器人項目“首選地”積累了獨有的工業基礎。 第三,長期的人才積累。富士康模具學校前些年已在晉城成立,據內部人士稱,“模具”是富士康最為核心的技術,培養出的都是骨干人才。 此外,晉城還是郭臺銘的祖籍所在地。不一般的感情因素,加之政府招商引資的政策環境較為良好,都成為富士康選擇晉城作為機器人項目“試驗田”的考慮。 “百萬”機器人能否實現? 富士康一位內部人士對這一數字持保留態度。他認為,實現百萬數量難度較大,原因如下: 首先,制造機器人需要攻克技術難題。“富士康屬于機器人制造領域的‘后起之秀’,并非其專業和特長。此外,制造機器人要受高制造成本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國際也無大規模應用。因此‘百萬’的實現得有個過程,究竟三年內能否實現還不好過早下結論。”他說。 但同時,針對富士康實際情況而言,由于其一再創造奇跡,曾創造數個世界第一,所以也不排除它這次在機器人項目上能夠做得更好。 富士康晉城工業園區一位人士則分析說,目前,富士康研發出的部分“機械手”已經在晉城工業園區得到應用,但由于尚未完全掌握機器人制造的核心技術,因此數量一時還上不來。 “這些機械手本身是成熟的,它們多從事簡單的機械運輸、污染環境下作業等工種。盡管機械手的彎轉可以達到360度,但仍然達不到人手那樣的靈活程度。”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