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隧建設:處處展現科技創新的力量
據了解,大橋開工以來,已獲得國家級獎勵3項,省部級獎勵11項,中國企業新紀錄21項,市級獎勵1項,10項科研項目通過省、部立項。
大橋創下了多項“第一”:大橋建設過程中自主研發的水下無封底套箱技術為世界首創;大沽河航道橋為世界首座海上獨塔自錨式懸索橋;全橋海上鉆孔灌注樁數量為5127根,居世界第一;紅島互通立交為我國首座海上互通立交
;紅島互通立交施工采用小半徑350m大跨徑60m滑移模架施工是國內外首次采用;首次在大型橋梁建設項目中使用建筑工程4D施工管理系統;采用開發改進的大直徑旋挖鉆機施工,最大鉆孔直徑達2.5m,最大孔深達80.7m,鉆孔直徑和鉆孔深度均為國內海上橋梁之最;在國內外首次實現了海洋環境中的水下結構干法防腐施工;國內首次成功實現了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超長距離(900m)泵送;60m預制混凝土箱梁吊裝高度達57m,為國內外同類預制箱梁安裝的最大高度;首次在大跨度預應力橋梁工程中使用引氣混凝土技術;我國首座采用低樁承臺的跨海大橋;大橋跨膠州灣(主線右幅第五聯)大體積箱梁澆筑成功,打破了北方地區一次性澆筑方量最大的紀錄。
作為我國科技含量“最高”的隧道,青島膠州灣隧道的建設,同樣處處閃耀著科技之光。
按照“瞄準世界一流,設計精品工程”的要求和建設科技隧道、環保隧道、人文隧道的目標,在建筑材料、施工手法上進行了大量的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
——超前地質預報。膠州灣隧道工程地質情況復雜,共探明斷層18條(其中海域13條)。在國內首次由業主直接招標,確定了第三方地質超前預報單位和第三方監控量測單位,實施全程物探加地質鉆孔、服務隧道超前掘進、全程地質編錄、監控量測全方位觀測等一系列措施。進入海域段以后,又采取了施工地質調查、地質雷達、超前探孔等綜合手段,預報可能引發地質災難的不良地段位置,確定巖層分布和富含水帶、斷層破碎地段。通過一系列周密、細致的措施和嚴格施做,確保了不良地質地段的順利穿越。
——注漿堵水。隧道開工以來,共有29段海域經探孔發現出水,最大探孔出水量每分鐘500升。把注漿堵水作為海底隧道施工的關鍵環節,從方案的制定、設備和材料的選擇、施做的步驟到信息的報告程序,預先做了嚴密的部署和準備。共成功實施注漿堵水29段。
——確定22個科研課題。經過廣泛研究和論證,確立了防排水、地質災害、超前地質預報等內容的22個科研課題,并委托國內權威院校和科研院所進行研究,通過科技創新指導工程施工。隨著這些課題成果的轉化,為工程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技術參數和依據,對施工起到了有效的指導作用。
——多重防腐錨桿。隧道采用復合式襯砌,其中初期支護的噴錨襯砌部分,錨桿采用了多重防腐錨桿,桿體采用鍍鋅處理,為防腐提供了第一道防線;桿體外波紋管的設置,能保證水泥漿液的灌注和飽滿;水泥漿灌注完成后,實現了錨桿的多重防腐功能。
——C35高性能混凝土的應用。使用了目前國內隧道設計強度最高、抗滲級別最高的噴射砼C35高性能噴射混凝土。使用的聚羧酸鹽高效減水劑,減水率高,其堿含量、硫酸鈉含量、氯離子含量均量身定做,為國內最高標準要求。在噴射混凝土作業中混凝土粘結力強、回彈少,利用噴射手時噴射時間短、效率高、安全性大大提高。
——高程度的機械化配套作業。在世界上首次將鑿巖臺車拓展到深探孔和注漿打眼,實現了一機多功能。研究探索了各種先進機械化配套作業,從鉆眼放炮的鑿巖臺車、噴射混凝土的機械手、超前預注漿自動采集記錄儀、下臺階的可移動棧橋、全液壓模筑臺車到混凝土自動攪拌站、混凝土輸送泵車等整套機械化流水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