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1月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強調,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要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006年4月19日,溫家寶總理在中國保護知識產權成果展覽會上,參觀國家電網公司正在研發的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展示時指出:“我們這么大的國家,用電量很大,應該采用和研發先進的技術。” 循著時代的強音,黨和政府的殷切期望成為國家電網公司尋求跨越的不竭動力。 2006年8月19日,這一天,必將載入史冊。我國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奠基,電力工業又一次站在了發展跨越的新起點上。 這是電網發展的一次跨越。幾代電網人的夢想正在變為現實,我國電網發展方式翻開了新的篇章,以特高壓為重點、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大戲”拉開了序幕。 這是科學精神的一次跨越。包括30多位院士、300多名教授在內的20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參與其中……近乎苛刻的科學態度在論證、科研和建設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得到彰顯。 這是自主創新的一次跨越。中國的電網技術和電工設備制造將不必在西方大國和跨國企業身后亦步亦趨。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將得到一次全面的提升,我國電網開始邁向世界科技巔峰。 這是中國能源發展的一次跨越。隨著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的奠基,我國能源新格局初露端倪。全國范圍內的能源資源高效配置成為可能,特高壓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了一道有力屏障。 這是一次用使命和忠誠完成的突破,建設者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國家電網精神。 特高壓,是思想解放、理論創新和勇于實踐的結晶;特高壓,凝聚著智慧的光芒和科學的精神;特高壓,是歷史、現實和未來的選擇! 破題:關于能源困境的思考 建設特高壓電網是對能源的合理“搬運”,更是對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 歷史的突破往往肇始于現實的困境。 長沙,蠟燭脫銷;杭州,啟用臨時交通信號燈;從華南、華東到華北的全國性拉閘限電……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的車輪駛入新世紀不到三年,我國便遭遇了一場缺電“陣痛”。 與電力緊缺結伴而行的是煤炭供應和運輸的全面緊張。電力供應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緊缺或者過剩,我國的電力在兩者之間來回搖擺。人們不禁要問:作為工業文明的象征,我國的電力發展難道不能走出這個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