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三把“金鑰匙”打開“幸福之門”
通過堅持高質量發展、辦好系列民生實事、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把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之舉做到人民群眾心坎上,連續五年獲評“最具幸福感城市”——
青島:三把“金鑰匙”打開“幸福之門”
12月20日,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論壇在上海舉行,現場發布“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結果。青島登上“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省會及計劃單列市)榜單,這是青島連續五年進入這一榜單。與青島一同上榜的省會及計劃單列市還有成都、杭州、寧波、南京、長沙、廣州、沈陽、西寧、大連、石家莊。
青島獲評“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
連續五年獲評“最具幸福感城市”,是青島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穩步提升的集中體現。本次調查推選活動以“改革創新,讓城市生活更幸福”為主題,以城市居民為參與主體,依托《瞭望東方周刊》牽頭成立的中國幸福城市實驗室推出的《基于大數據的城市幸福感指標體系》,涵蓋就業指數、居民收入指數、生活品質指數、生態環境指數、城市吸引力指數、公共安全指數、教育指數、交通指數、醫療健康指數九個一級指標及上百個二級細分指標,對現代化進程中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開調查分析,展現中國城市增進民生福祉的創新舉措和顯著成績。
“顏值”“氣質”兼備的海岸線讓島城更加宜居宜游。劉棟 攝
時代在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不變。連續五年登上“幸福榜單”,是青島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的生動體現,特別是今年以來——
青島在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等方面出實策、亮實招、謀實效,以高質量發展引領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市民幸福生活的經濟基礎更加堅實;
青島聚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加快建設公園城市,全面加強市容環境整治,一批關系城市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城市的“顏值”更高、“氣質”更佳,更加宜居宜業;
青島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從群眾最關切、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加快補齊民生短板,讓群眾出行更加順心、居住更加暖心、生活更加舒心、辦事更加省心,城市更加方便、溫馨,更加獨具魅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青島將幸福融入城市發展基因,把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之舉做到人民群眾心坎上,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城市幸福成色不斷提升。
城市發展護航“幸福”
在青島,幸福是一幅幅高質量發展的圖景。細數本次調查推選活動指標體系,如就業指數、居民收入指數、城市吸引力指數,都需要以城市高質量發展為支撐。青島始終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發揮改革創新先導作用,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為提升人民幸福感提供了堅實的“底氣”。
青島建設“騎手友好社區”。
從數據來看,今年前三季度,青島生產總值達到12399.1億元,同比增長5.6%。今年1月到11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4%;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8306.5億元,同比增長3.2%;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6.61萬人,其中,外來勞動者來青就業25.79萬人,同比增長15.4%……這些亮眼的數字,彰顯著青島多維度的發展勢能。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青島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實施工業經濟穩增長強動能提質效九大行動,出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素資源保障二十條措施,加快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強化關鍵技術攻關,出臺《青島市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科技強市行動計劃(2024—2028年)》,圍繞優勢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等制定系列舉措,加速新技術、新產品示范應用與迭代升級,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數字青島2.0”工程,全域數字化轉型加快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數據要素生態指數列全國第六位,獲評“2024世界智慧城市使能技術大獎”。
增強區域發展新動能,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青島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在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過程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為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打造“美麗場景”。堅持“點片面”并聯,統籌抓好美麗鄉村、示范片區、農村人居環境協同推進,已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74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700個。
狠抓改革創新,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提升。青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解決經營主體關心的突出問題。積極承接營商環境領域國家層面、省級層面改革試點近200項,迭代升級全市營商環境綜合性政策文件至4.0版,推出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要素保障、政務服務等六大類200余項涉企政策措施。經過不斷努力,青島經營主體活力迸發,在全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中,位列全國第八;在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中,位列省會及副省級城市營商環境、最佳口碑“雙前十”。
高標準推進環境治理,為發展增添綠色動力。青島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截至11月,解決揚塵、裸土、重點道路問題5647個;完成大氣減排項目3191個;新增19萬戶農村居民用上清潔能源;全市PM2.5濃度2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7.4%,改善率全省第二;PM10濃度4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6.4%;優良“好天”285天,比去年增加了19天。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7月,在上合組織阿斯塔納峰會期間,青島正式被宣布為“2024-2025上合組織旅游和文化之都”,城市吸引力進一步增強。今年前三季度,青島空港口岸進出境外籍旅客達到41.2萬人次,同比增長164.2%,青島成為外國人“打卡”中國的首選口岸之一。
民生保障加碼“幸福”
在青島,幸福是不斷繪就的民生圖景。近年來,青島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持續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享受到更多民生保障,擁有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今年1月至11月,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74.6%。
隨著城市更新不斷深入,銀魚巷成為年輕人鐘愛的打卡地。邢志峰 攝
就業是民生之根本。今年以來,青島扎實推進就業創業相關工作,通過制定新一輪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支持家政服務業發展促就業等政策措施,穩就業擴崗位。出臺就業服務質量提升“32條”、社區就業重點任務“22條”等系列舉措,讓勞動者在“家門口”享受“一站式”就業服務。深化“15分鐘就業服務圈”建設,堅持站點跟著居民建、服務跟著群體走,在商超、職業院校、零工市場、便民中心等區域,建設“就享家”樂業服務站,推動實現“就近求職、樂享服務、臨家易業”。今年前11個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6.61萬人,其中,外來勞動者來青就業25.79萬人,同比增長15.4%。
教育工作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基礎工程。基礎教育方面,青島連續六年將學校建設工作列入市辦實事,今年以來實際推動開工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32所,推動續建完工42所。這74所中小學和幼兒園總建筑面積約132.2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11.7億元,建成后可增加學位約6.59萬個,將有效提升優質學位供給能力,提高辦學、辦園條件。職業教育方面,對接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健全現代職教體系,培育新建產教融合型企業,青島現代職教中心學校一期工程主體完工,3個專業獲評第二批省特色專業,省高水平中職學校和特色專業分別達到10所、20個。
醫療保障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是兜牢民生底線的重要保障。青島通過深化醫療體制改革、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推進醫療資源擴容、筑牢醫療保障根基,進一步提高群眾就醫體驗、減輕群眾就醫負擔。截至目前,已選派1017名醫護人員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梯次幫扶工作,建立“千名醫護進鄉村”日調度制度。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基本醫保參保人數超過940萬人,其中,居民醫保參保人數超過484萬人。對困難群體實施住院及門診醫療救助,困難群眾住院醫療費個人自付比例僅為4%左右,有效降低因病致貧返貧風險。
健全、通暢的城市交通是事關人民群眾幸福感的重要內容。今年以來,青島緊盯市民交通領域“急難愁盼”,在打通城市未貫通道路、增加停車泊位、健全公共交通等領域持續發力,進一步改善市民出行環境。打通未貫通道路能夠有效破解區域堵點,緩解交通擁堵,暢通路網循環體系,青島今年已打通未貫通道路22條,預計全年可打通28條。持續加大停車設施建設力度,今年實施停車場建設項目120個,完工62個、新增泊位約1.75萬個,年內新增泊位將達到2萬個以上。加快構建以城市軌道為主體、常規公交為基礎、輔助公交為補充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累計優化調整公交線路37條,新開通微循環線路4條,公交地鐵兩網融合水平持續提升。
高效辦成“一件事”總服務臺。
今年以來,各區市各有關部門著力提升城市品質、持續改善人居環境,群眾的感受最深切。以青島開發區王臺老工業區為例,青島用產城融合理念,在片區新型顯示產業園及周邊累計投入95億元提升綜合配套,目前12萬平方米的園區公共服務中心已啟用,智選假日酒店、全市首家四星級“青屏樂園”人才公寓入住率80%以上,“青年創業美食集市”等先后開業開市,青島大學醫學醫療中心一期青島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和口腔醫院正在主體施工,同步開通連通地鐵6號線和京東方等重點企業公交線路,實現了片區及周圍居民生活品質的大幅提高。
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一項項民生實事提檔升級城市“幸福”,正不斷匯聚起全市上下團結奮斗的強大合力。
社會治理夯實“幸福”
在青島,幸福是青島市民實打實的生活體驗。今年以來,青島鞏固拓展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創建成果,深入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最大限度把服務資源、力量下沉到城鄉社區一線,全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區市“四室一廳”建成率達100%,科學劃分1.4萬個城鄉社區網格,配備1.9萬名專兼職網格員,實現市、區(市)、街道(鎮)、社區(村)、網格全貫通,城市居民安全感不斷提高。
建強小區堅強戰斗堡壘。前不久,青島印發《關于加強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深化社區“幸福家園”建設的意見(試行)》,首次就加強黨組織對城市住宅小區治理工作的統籌領導進行明確規范,提出進一步強化街道社區黨組織統一領導,著力構建小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三方協調運行機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共治機制,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小區治理平臺,努力把小區建設成為黨的領導有力、治理精準有序、服務暖心有感、鄰里和睦友愛的“幸福家園”。
把矛盾化解在基層。青島推動全市6個區市級矛調中心原址升級改造、4個擇址新建,136個鎮街級矛調中心全面提檔升級,全力打造四級聯動、部門協同、線上線下一體推進的矛盾糾紛“一站式”解紛平臺。加強訪調、訴調、警調、熱線對接機制建設,構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格局,推動訴訟服務、勞動仲裁服務、專業律師團隊與矛調中心聯動融合。大力推進個人品牌調解室建設,打造一批“叫得響、做得好、信得過”的調解室,讓市民“有地說話”“心氣更順”。
把力量部署在基層。持續推進警力下沉,建立“警格+網格”融合治理機制,打造“一社區一民警、兩輔警+N名網格員”的城市社區警務模式。加強基層法律服務,深入開展法官、檢察官、律師等進社區普法宣傳活動,探索“政法+網格”“政法+社區”等城鄉社區治理協作模式,形成良性互動。依托市法學會125名法治專家,統籌政法單位、法學院校、律所等萬余名會員力量,組建“青島法先生”企業服務團,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普惠性、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務,參與研究解決涉企重大疑難糾紛20余件,止損挽損10億余元。構建市、區(市)、街道(鎮)、社區(村)四級群防群治防控網絡,全市實名注冊志愿者、行業志愿者突破34萬人,為平安穩定提供強大力量源泉。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城市為市民謀幸福沒有終點。今年獲評“最具幸福感城市”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在追逐幸福的新征程上,全市上下將接續奮斗、奔跑前進,共同編織幸福生活。
青島多措并舉提升人民幸福感
城市發展:青島始終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發揮改革創新先導作用,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為提升人民幸福感提供了堅實的“底氣”
今年前三季度,青島生產總值達到12399.1億元,同比增長5.6%
民生保障:青島持續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享受到更多民生保障
今年1月至11月,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74.6%
社會治理:青島鞏固拓展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創建成果,全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十區市“四室一廳”建成率達100%,科學劃分1.4萬個城鄉社區網格,配備1.9萬名專兼職網格員,實現市、區(市)、街道(鎮)、社區(村)、網格全貫通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