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挑大梁·青島走在前 | 科創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蹄疾步穩
在各種創新榜單中穩居“第一梯隊”,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到9777家,高企總數預計超8650家,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已達65.36%
科創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蹄疾步穩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12月5日,青島大學與逢時科技攜手共建“海洋醫藥高端制劑研發中心”,以“企業出題,聯合解題”的產學研協同方式,推動南極磷蝦藥用價值開發;12月10日,海洋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青島)成立,科研端、產業端、資本端的180家聯盟單位將持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發展,建立海洋領域產學研協同新機制;12月12日,青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發揮來自高校、企業、院所、新型研發機構、金融資本等領域的協同力量,賦能合成生物產業發展……進入年底,青島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節奏更加明快,新質生產力生機勃發。
這是青島今年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最強大推動力的縮影。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青島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頂層設計、機制創新、平臺建設、企業培育、成果轉化等方面協同發力,體系化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青島城市創新活力不斷迸發,城市科創能級持續攀升。
在全國乃至全球坐標系中考量,青島作為科創名城的“顯示度”越來越高:在科技部發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賽迪顧問發布的“科技創新百強市”、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全國城市科技創新引領力”、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全國雙創領跑型城市”等榜單中,青島穩居“第一梯隊”。
在頂層設計上加強改革和謀劃,切實為發揮好科技創新根本支撐作用繪制藍圖。今年,青島面向未來五年高標準謀劃、編制了科技強市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8年,科技型企業數量、全社會研發經費總量、省級以上科創平臺數量、技術合同成交額、技術經紀人數量等重點指標翻一番。
以制度創新為牽引進一步精準施策、靶向發力,一段時間以來,市科技局圍繞科技強市行動計劃這一“總綱”文件,陸續配套出臺了系列重點領域的專項政策,覆蓋了科技成果轉化、海洋科技創新、科技研發投入、科技財政金融支持、高新技術園區發展等多個領域。這一套“一總多分”的科技創新“組合拳”,為青島進一步強化科創引領,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謀劃了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
前不久,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青島研究中心在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揭牌,顛覆性技術青島孵化中心同步啟動。在科技創新體系中,高能創新平臺匯集高端創新資源,是催生引領性成果的沃土。今年以來,市科技局加碼打造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當前,青島擁有全國唯一的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嶗山實驗室;有國家、省、市各級技術創新中心超1000家;今年圍繞海洋、信息、材料等領域新爭取全國重點實驗室3家,省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71家;省級、市級新型研發機構超百家。
這些平臺不僅為前沿成果的產出提升了底氣,也為產業創新增強了發展后勁。嶗山實驗室發揮海洋科技創新戰略引領力,虹吸資源、促進攻關,今年推出了“瀚海星云”基礎大模型,突破人工智能算力瓶頸,實現了人工智能賦能海洋產業;研發了“問海”海洋環境預報大模型,預報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仲華”熱物理試驗裝置加快建設,項目氣源保障中心與高空環境保障中心將于年底前完工,將為我國航空發動機領域源頭技術創新強化力量。山東能源研究院、新能源山東省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產出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固態電池、生物柴油等一批引領性成果。其中,“反式烏頭酸微生物綠色制造技術”以合成生物的新工藝,推動了反式烏頭酸殺線蟲生物農藥和反式烏頭酸酯生物基增塑劑等下游應用技術開發,并和頭部企業合作建立了國際首條反式烏頭酸微生物綠色制造生產示范線。
反式烏頭酸微生物綠色制造生產示范線。
企業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最重要的“聯結器”,其數量多少、質量優劣,深刻影響著城市創新實力和產業發展。今年,青島科技企業“量質齊升”,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從數量上看,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到9777家、占全省五分之一;高企總數預計超8650家、占全省四分之一。從質量上看,市科技局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今年新爭取省級項目支持132項、資金總額3390萬元,分別同比增長325%和180%;面向全省復制推廣“云端研發”模式,全市注冊“云上研發中心”企業已超8000家,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持續提升、約占93%以上。在科技企業的牽引下,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已達65.36%。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今年,中共青島市委科技委員會印發《深化產學研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質效專項行動方案》,針對重大平臺產出的“自主創新重大成果”、產業發展急需的“產業科技創新成果”、面向市場主體的“企業需求技術成果”這3大類科技成果,采取建設技術交易市場、培養技術經紀人隊伍、搭建中試服務平臺、開展產學研對接活動等四個方面的重點舉措,形成“3×4”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系。
立足于此,青島成立由市科技局業務處室、區(市)科技局聯絡員、科研單位成果轉化負責人及若干技術經紀人組成的“1+1+1+N”服務專班,常態化面向全市重點高校院所、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重點企業等跟蹤對接成果和需求。截至12月初,專班已征集科技成果3201項、企業需求192項,梳理科技成果所需支持459項。聚焦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青島今年還備案了首批13家概念驗證平臺,覆蓋生物醫藥、海洋裝備、智能家電、合成生物、新能源等多個產業領域。此外,海洋科技大市場已經啟用,通過打造多元主體協同、線上線下融合的科技成果轉化良好生態,已開展產研對接活動63場次,促成技術合同交易超億元,促成投融資超2億元。
從頂層謀劃到開拓路徑,從源頭技術到產業落地,青島創新源泉不斷涌動、科技活力持續迸發,正執科創之筆,描繪著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壯美畫卷。(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