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個月青島市對非洲國家進出口增長14.6% 貿易便利化織密中非經貿合作網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5日訊 經貿合作是中非關系的“壓艙石”和“推進器”,貿易便利化使青島與非洲經貿往來不斷展現新活力。據青島海關統計,今年前7個月,青島市對非洲國家進出口312.6億元,增長14.6%。其中,出口153.2億元,增長13.8%;進口159.4億元,增長15.5%。
近日,海爾海外電器產業有限公司的5576臺分體式空調器辦結海關手續,由山東港口青島港啟程發往利比亞。“1998年,海爾正式進入非洲市場,目前已與坦桑尼亞、肯尼亞等25個非洲國家深度合作,產品涵蓋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等多個產品大類。”海爾集團公司國際標準主管徐芳介紹說。
據了解,非洲各國實施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千差萬別。有的國家標準較多,其中部分為強制性標準,而且一些標準不符合現行國際標準。
“為保障白色家電走穩非洲市場,2012年海關聯合地方政府與海爾集團在全國范圍內共同建設了首個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基地,即白色家電技貿基地,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全鏈條組織開展技術性貿易措施工作。”青島海關綜合業務處處長趙義說。
“海關主動上門送政策,專人對接跟進,使我們及時了解非洲各國相關技術法規和標準的更新動態,幫助我們提前做好產品設計和認證準備,確保產品符合最新要求,提高產品競爭力。”徐芳表示,得益于海關的業務指導,海爾不斷推出滿足當地用戶需求的新產品,疊加港口航線優勢,海爾成為非洲家電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今年前7個月,對非出口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2位數。
青島港是黃河流域最經濟、便捷的出海口。“截至7月份,青島海關助力青島港開通蒙巴薩港、達累斯薩拉姆港等9條船期緊密的非洲集裝箱航線,服務于我國與非洲國家的經貿往來。”據趙義介紹,貿易便利化使中非貿易規模不斷攀升,貿易聯系越發緊密。在提升貨物跨境運輸便利化水平同時,青島海關持續推進智慧海關建設,深化關港合作,推動智能化設施設備升級,將海關通關、查驗、物流監管無縫嵌入港口生產作業,推廣抵港自動運抵等自動作業模式,服務口岸對非洲進出口業務提檔升級。
眼下,越來越多“中國造”機電產品更快更順暢地走進非洲。最新數據顯示,前7個月,青島海關監管出口非洲機電產品377.3億元,同比增長16.3%。
中非經貿互利共贏,互補性顯著。在大量中國機電產品出口非洲的同時,更多的“非洲產”優質農產品和礦產資源也持續不斷地進入中國市場。
“非洲是咖啡的發源地和重要產區,其優質咖啡備受市場青睞。”近日,青島華盛鵬物產有限公司從坦桑尼亞進口的8.1噸咖啡生豆運抵青島港。公司負責人林粵鵬說,今年1到7月,公司通過青島港從非洲進口咖啡生豆123.3噸,同比增長2.2倍。“‘云港通’平臺辦理進出口業務非常方便,用手機就能辦完所有通關、港口手續,從碼頭提離貨物。”林粵鵬口中的“云港通”是青島海關一體化推進智慧海關、智慧港口、智慧口岸建設的一個縮影。
“2020年6月‘云港通’智慧查驗平臺上線以來,陸續建成了普貨、冷鏈、拼箱、散貨4大智慧查驗模塊,實現了青島港‘集裝箱+散裝’所有貨物種類的全覆蓋。”青島海關所屬黃島海關查檢一處處長張岱介紹,企業可線上辦理各類海關業務,實時跟蹤查驗流程進度,各項物流作業無縫對接,大幅提高了信息傳遞效率,每年可為港口、收發貨人及其代理節約各類綜合成本超1000萬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通訊員 李永青 王潤飛 唐嫻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