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科大構建“天空地”農情監測技術及預警系統 推動數字農業農村建設
山科大構建“天空地”農情監測技術及預警系統,推動數字農業農村建設
科技加持,智慧農業有了“新質生產力”
到膠州洋河鎮冬小麥實驗基地飛無人機,為施肥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在西海岸泊里、寶山、王臺等10多個鎮街采樣,做冬小麥養分、水分等分析,用以優化校驗大數據模型……穿著水靴、戴著斗笠,在田間地頭忙碌,是山東科技大學測繪與空間信息學院學術副院長李振海及其團隊成員的常態。
這位有著遙感和農學學科交叉背景的大學教授帶領團隊,利用遙感衛星、無人機、手持終端等先進設備采集農田信息,依托自研大數據模型開展精準分析,形成“天空地”農情監測技術及預警系統,從而實時掌握農田“喜怒哀樂”,實現大范圍連續快速預報農情??萍技映郑屩腔坜r業有了新質生產力,在政府農情調度與管理、農戶農田調優栽培、企業分類收儲、農險承保查勘定損理賠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關成果已在山東、江蘇、河北、內蒙古等省區市得到應用。
團隊開展花生表型無人機飛行試驗。
10年試驗構建智能化農情監測系統
今年小麥生長灌漿期,濱州鄒平市明集鎮農民劉水波的手機上收到一條冬小麥管理服務信息,提醒他相關地塊需要盡早澆水、施肥。他承包了1400畝農田,是當地名副其實的種糧大戶?!胺旁谝郧埃@么多農田管理起來耗時耗力,效果還不一定理想,現在只需要一部手機,就能精確地知道哪個地塊該澆水了、哪個地塊該施肥了,不僅方便及時,還省時省力,效果真不錯?!眲⑺ㄉ钌罡惺艿搅丝萍及l展給農業帶來的變化,這背后正是李振海團隊構建“天空地”農情監測技術及預警系統提供的技術支撐。
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印發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數字農情,利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物聯網等手段,動態監測重要農作物的種植類型、種植面積、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災情蟲情,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提升種植業生產管理信息化水平。實際生產中,政府決策及種糧大戶的持續增加也產生了大面積農情觀測與監測的強烈需求?!靶乱淮畔⒓夹g創新空前活躍,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實時準確研判農情關乎社會民生,推進天空地遙感技術在農情監測及預警中的應用,對于推動數字農業農村建設意義重大?!崩钫窈=榻B。
李振海在國家精準農業示范基地開展定量遙感觀測。
“衛星遙感、無人機遙感以及地面紅外、雷達等技術均已比較成熟,難點是將他們拍攝到的圖像資料轉化為人們看得懂的農情信息,圖像資料與農情信息之間的橋梁便是大數據模型?!崩钫窈8嬖V記者。不過,搭建能夠真實、準確反映農情信息的大數據模型并非易事。為此,他在北京昌平國家精準農業示范基地連續做了10年遙感定位觀測試驗,給算法模型持續“投喂”真實數據資料,不停修正算法、調整參數,提高智能化水平,逐步形成了“天空地”農情監測技術及預警系統。
期間,他和團隊一起開展了作物氮素定量遙感與應用探索性研究,率先建立了作物氮素光譜輻射傳輸模型,解決了氮素定量遙感機理性和普適性低難題,相關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同時,他們開展了農業過程模型結合遙感數據同化的冬小麥生產力預測機理研究,較早提出了基于作物模型先驗代價函數的地-空-星多尺度信息融合氮素測報模型,解決了遙感信息時空遷移性與時效性難題;提出了全生育期通用生物量遙感估算思路,創建了多源異類數據的產量品質分層預測模型,豐富了農業遙感監測及預測理論和技術,形成了領先的作物產量品質遙感預測方向。
智慧“把脈”農情精準指導耕種
“天空地”農情監測技術及預警系統主要包括遙感大數據智能處理、作物種植分布智能提取、作物苗情、墑情、災情、病蟲情等監測、糧食產量品質預測等4項核心技術。“傳統的糧食種植面積是自下而上匯報統計,統計數據的精確性有待考證。作物種植分布智能提取技術可以精準提取作物種植面積,為政府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作物苗情、墑情、災情、病蟲情等監測可以根據作物光譜信息的不同,判斷作物的苗情、墑情等,為作物施肥、澆水等提供精準指導,提升效率、避免浪費;產量預測技術則將作物生長過程中的遙感光譜反射率信息和作物生長模型相結合,在作物收獲前預測產量,這不僅可以提前掌握年度的糧食生產情況,還可以在收獲前對產量偏低的地塊進行調優管理,為糧食單產提升提供保障。”李振海介紹。
“我們正在與青島市智慧鄉村發展服務中心開展合作,對冬小麥、玉米等作物的種植分布、播種期、苗情分級、生育期、產量等進行應用示范?!崩钫窈=榻B,他作為山東省科技特派員,負責對接西海岸新區,也在進行冬小麥生長與糧食單產提升技術突破研究。自去年10月份以來,他已到西海岸新區泊里、寶山、王臺等地開展了近10次實地調查,有時一天能跑300多公里。
此外,團隊在濱州鄒平市開展了智慧農業應用示范,在農業信息化方面為種糧大戶提供技術支持。團隊還與內蒙古農業保險技術公司開展遙感賦能精準理賠方面的技術應用,2020年到2023年在呼和浩特、通遼、烏海、包頭等地開展農業保險理賠工作,精準服務理賠勘察工作,并結合遙感信息形成詳細受災統計,累計完成理賠報告70余份,遙感制圖1000余幅,覆蓋面積1000多萬畝。2019年到2021年,團隊服務對接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情調度工作,實現由“傳統單點統計上報”到“點+遙感數據”相結合的區域農情調度模式轉變,提供農業農村部內參報告68份,相關工作得到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高度認可。
未來,李振海團隊將繼續開展糧食安全生產的關鍵問題研究,逐步建立起糧食產量品質預測技術及系統,實現糧食高產優質的大面積監測技術示范應用,用新質生產力助推智慧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世鋒 通訊員 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