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青島西海岸新區如何常“新”?
歷史的進程從來都不是線性的,而常常是因若干點上的突破,加速系統的演化和躍遷。國家級新區,正是這樣一些“點”。
以1992年10月上海浦東新區成立為起點,30多年來我國共設立了19個國家級新區。時至今日,它們已經成長為區域發展的“排頭兵”、“領頭羊”,在國家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大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014年6月3日,青島西海岸新區獲批第九個國家級新區,成為肩負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區。十年間,西海岸新區不斷領改革之先、創制度之新,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一座功能完備、產業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生態優美的現代化新城崛起在膠州灣西岸 李金輝 攝
6月2日,新時代新征程展現青島西海岸新區新擔當新作為座談會召開,這是總結回望來時路,也是謀劃眺望前行路。
新區“新”在哪?站在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又當如何保持常“新”?
一、“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扛起“國之大者”
1992年,“站在地球儀旁思考”開發事業的浦東新區,拉開了國家級新區的建設大幕。30多年過去,19個國家級新區以現代化新城的模樣,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次第生長。不同于經濟特區、開發區、高新區、自貿區,國家級新區作為“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區”,戰略地位不凡,可以說,每一個區都肩負重任而來。
商務部發布評估報告顯示,青島自貿片區穩居全國自貿試驗區第一梯隊
心懷“國之大者”,服務融入國家戰略。
新區邁出的每一步,都與國家戰略緊密相連。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迫切需要探索出引領經濟轉型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2014年6月3日,青島西海岸新區入列國家級新區。國務院在批復文件中要求,把建設青島西海岸新區作為全面實施海洋戰略、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舉措,為促進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率先轉型發展、建設海洋強國發揮積極作用。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的西海岸新區被賦予了擔當經略海洋、融合創新、自貿試驗區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國之重任、歷史使命。多年來,西海岸新區持續發起經略海洋攻堅戰,努力成為海洋開放合作撬動點、海洋產業發展突破點、海洋科技創新制高點;堅持制度型開放與深層次改革雙向互促,青島自貿片區全面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持續增強開放示范引領作用……
“海葵一號”在西海岸新區完工交付,目前已抵達流花油田作業海域 圖源:海油工程
拉高標桿,與強者角力、與快者賽跑。
在激烈的國家級新區競爭中,西海岸新區抬高標桿,敢于與最優者“對標”、與最強者“比拼”、與最快者“賽跑”。
對標先進,西海岸新區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面對產業布局等不足,錨定實體經濟,在加大項目建設、推動數字化轉型等方面持續用力,鞏固和擴大發展優勢。
十年間,西海岸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013年的2121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5003.4億元、實現翻番增長。在國家級新區序列中,列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后,排名第三,已經踏入全國最強區市的競賽場。
青島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基地
走在前,當好“領頭羊”“排頭兵”。
在區域協調發展大局中,國家級新區是重要的一環。一著棋活,全盤皆活。
作為國家重大戰略的支撐點,國家級新區應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排頭兵”,引領區域經濟的增長極,產生強大輻射效應。2023年,19個國家級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6.2萬億元,以占全國0.2%左右的人口和面積,創造了占全國5%的經濟總量,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過去10年來,西海岸新區匯聚高端資源要素,打造強勁發展引擎,提升輻射帶動作用。GDP從超過省內3個地市到超越10個地市,成為山東首個GDP超5000億元的區縣,主要經濟指標對青島全市增長貢獻度超過30%。
二、敢為天下先,就是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新區,就要走新路。只有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收獲別樣的風景。一路大膽探索,一路高歌猛進,國家級新區盡顯改革“闖將”、開放“先鋒”、創新“能手”的本色。
敢為天下“先”。
膠州灣西岸,這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從1984年獲批建立全國首批經濟技術開發區,這里就站到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排。此后,青島前灣保稅港區、青島國際經濟合作區、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等重量級功能區相繼鋪開,一件件一樁樁,都是全新的事業。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沒有先例可遵循,就去創造先例;沒有經驗可借鑒,就在實踐中獲得經驗。“闖”,西海岸新區從未停頓。
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三期投產運營,是首個全國產全自主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作為全國唯一由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原青島開發區)、縣級市(原膠南市)合并而成的國家級新區,西海岸新區勇于先行先試——
闖入行政區劃調整的“禁區”,在較短時間內穩妥完成了原膠南市、原黃島區、原西海岸經濟新區三套機構的整合和重新理順;抵進管理體制改革的“難區”,加大機構整合力度,逐步構建起“新區管統籌、功能區重發展、鎮街強治理”的架構體系,被譽為“最順新區體制”;踏入自貿片區制度創新的“盲區”,推進制度型開放,4年累計形成285項制度創新案例,12項獲國務院、國家部委全國復制推廣,52項在全省復制推廣……
以“新”應“變”、以“創”開“路”,西海岸新區全面發力、多點突破,160項市級以上改革試點落地見效,農村綜合性改革、市場和質量監管創新等200余項經驗全省全國推廣,創造了29項“世界之最”“全國第一”,在體制改革中發揮了“試驗田”作用。
善為天下“新”。
新區之新,在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始終是引領新區發展的第一動力。
十年來,西海岸新區創新工作路徑,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路數打法。
比如,在推動科技創新上,率先成立工委科技委,整合資源、握指成拳,舉全區之力引建大院所、大裝置,向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邁進。
比如,在壯大新質生產力上,制定“一核引領、三點布局、智變融合、陸海統籌”產業規劃,構建“鏈長+鏈主+聯盟”工作體系,“5+5+7”重點產業裂變式增長。
比如,在推動區域發展上,把功能區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向功能區充分賦權,功能區的事功能區辦。功能區干事創業熱情得到極大激發,引進項目、完成投資均占全區六成,成為名副其實的主陣地。
西海岸新區著力塑造“影視之都、音樂之島、啤酒之城、會展之濱”四張國際名片
再如,在厚植文化自信上,賡續海洋文化、齊魯文化、瑯琊文化歷史文脈,融匯影視、音樂、啤酒、會展等時尚元素,鑄就開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彰顯新區獨特魅力。尤其是,著力打造的“影視之都”“音樂之島”“啤酒之城”“會展之濱”四張國際名片綻放時尚風采。
改革創新是新區發展的最大動力。面向未來,西海岸新區將堅持向改革創新要動力,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改革,在推動改革發展和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持續發揮試驗田作用,深度激活經濟發展活力。
三、十年樹城,看得見、摸得著
海,依然是那片海,但城已不再是那座城。
40年前,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從一片荒灘丘陵起步,逐步發展成為青島市乃至山東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現代化綜合功能區之一。
10年前,青島西海岸新區向著“高品質生活的新區樣板”一路疾行,外在“顏值”、內在“品質”均有了大幅度提升,一座功能完備、產業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生態優美的現代化新城崛起在膠州灣西岸。
西海岸新區“網紅”環島路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人民是城市建設的主體,也是城市建設成果的共享者,“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設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幸福”。
十年來,西海岸新區“人民城市”的成色越來越足。
比如,下足繡花功夫,讓城市更加宜居。高起點高標準做好城市規劃,精雕細琢實施城市更新建設,新城市功能不斷完善。
比如,鄉村全域振興,讓農民喜上眉梢。打造110平方公里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示范片區、產業集聚區梯次布局;特色小鎮、特色產業亮點紛呈,處處都是“希望的田野”。
西海岸新區大珠山風光
比如,呵護綠水青山,讓生活走進自然。全面推行林長制、灣長制、河長制,連年開展綠化、亮化、美化行動,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所行之處皆是風景。
比如,致力民生福祉,讓幸福更有質感。堅持財力有一分增長,民生有一分改善。把最好的資源留給教育,平均每十天就新建改擴建一所中小學、幼兒園;把產業優勢轉化為就業優勢,118萬市民懷揣夢想踏上就業崗位。
“勾勒天際線形態,起筆是世界眼光,落筆是時代標桿”,西海岸新區將以一流規劃塑造一流城市,著力打造城市建設新標桿,讓世界的精彩在這里激情碰撞。
一域之光,全局添彩。十年一劍,再譜新篇。對青島西海岸新區而言,時代考卷常新,奮斗之路漫漫。新征程上,這片火熱的土地,期待打開新的未來。
作者:高云 李霞 春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