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觀瀾|勇攀“自主可控” 山東以科技創新經略海洋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2023年3月8日上午,青島啟動全球首個海水提鋰項目建設,海水提鋰從工程化驗證正式轉向產業化。因陸地開采資源少及固廢處理成本高等因素,我國鋰資源對外依存度向來較高,今后能從海水中提取鋰資源,并大規模開發,意味著我國將對鋰資源開發實現自主可控。更值得關注的,這一項目的提鋰工藝與零排放工藝有機結合,不會對海水生態環境產生任何負面影響,是貨真價值的“綠鋰”,是對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嘗試。
青島的海水提鋰項目是典型“關鍵環節自主可控”的技術案例,也是發展海洋產業、培育海洋經濟增長點的創新成果。在山東,從山東自動化碼頭,到“深海1號”“國信1號”等“山東造”國之重器,再到海洋生態修復……無論港口、產業、生態,任何一篇“經略海洋”的文章里,都有類似青島海水提鋰的科技突破蹤影。
科技創新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驅動力。山東海洋經濟如此能打,究其原因,與山東重視創新驅動有關。
作為北部海洋經濟圈重要省份,山東向來以“科教興海”著稱。其中,又以青島最為突出:擁有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和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2022年年末,嶗山實驗室正式掛牌,這是目前我國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
在山東省政府印發的《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中,包含10條計劃在內的“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被列在首位,“高質量建設嶗山實驗室”又被列在其中首條,計劃將由省科技廳牽頭,組建高端海洋科技人才隊伍,圍繞國家戰略科技任務,持續開展前瞻性、引領性海洋科技攻關。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
殷殷囑托,猶在耳畔。海洋強國建設的潮聲中,巨航山東,必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劈波斬浪,續寫波瀾壯闊的藍色華章。
文|馮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