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等成關注焦點!來看“全面小康”答卷里的“青島熱詞”
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工業強市、新舊動能轉換、“項目落地年”、民生保障等成為“全面小康奮進山東”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青島專場中的關注焦點——
“全面小康”答卷里的“青島熱詞”
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之際,11月16日上午,“全面小康奮進山東”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青島專場舉行。青島專場是整個系列新聞發布會的“收官”,“壓軸出場”的青島在發布會上充分展示了“山東發展龍頭”的自信與擔當。
發布會前,與會人員首先參觀了青島成就展覽。整個展覽分為“勇擔重任走在前列”“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青島非遺”“青島味道”四個部分,不僅介紹了青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同時也展示了平度草編、鋦藝,即墨花邊、鍥金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青食鈣奶餅干、鄭莊脂渣、即墨老酒等青島“舌尖上的味道”,呈現了一個立體豐富的青島形象。
綜觀整場發布會,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工業強市、新舊動能轉換、“項目落地年”、民生保障等“關鍵詞”頻頻出現,成為彰顯青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熱詞”。
踐行重大使命,厚積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發布會提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青島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青島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扛牢“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等重任,搶抓機遇、埋頭苦干,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實現了經濟總量過萬億、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過千億、常住人口過千萬的新跨越。今年,首次在前三季度實現生產總值突破萬億,達到10310億元,同比增長10.7%,分別高于全國、全省0.9和0.8個百分點。
開放是青島的最大優勢。近年來,依托高能級開放平臺,青島開放發展不斷邁向高水平——
上合示范區“四個中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中國—上合組織經貿學院和中國巴基斯坦中心、俄羅斯中心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對上合組織國家進出口實現倍增;截至2020年底,上合示范區共投產項目49個、總投資416億元。
加快釋放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改革紅利,106項試點任務全部完成,形成143項制度創新成果。“齊魯號”歐亞班列累計開行1100多列,海鐵聯運連續6年穩居全國沿海港口首位。
國際經貿合作空間不斷拓展。與82個城市建立國際友城關系,與世界229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往來,2020年,全市貨物進出口和實際使用外資均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全市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突破2萬家,較2015年增加6000多家。
全力推進國際雙向投資。2015年以來引進總投資過億元的內資項目2950個,引進內資8100億元。目前,累計有172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青投資了367個項目。截至今年9月底,青島累計在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投資企業和機構1820家,海爾巴基斯坦魯巴經濟區、海信南非工業園都成為當地的典范項目。
加快經濟園區體制機制創新,中日(青島)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獲國家發改委批準設立。搭建了對日本、韓國、德國、以色列、上合組織國家等一批國際客廳。截至目前,已有109家機構、商協會入駐,促成78個項目簽約,總投資594億元。
海洋是推動青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也是青島在城市競爭中突出重圍必須要打好的“王牌”。發布會上對青島海洋經濟發展也作了詳細介紹——
建設同期可養殖100萬尾魚的“深藍1號”深海網箱,啟動建造了全球首艘10萬噸級游弋式智慧漁業養殖工船“國信1號”。海西灣船舶海工基地將成為國家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全球最大噸位的新型礦砂船、最大的“海上石油工廠”P70等海洋工程裝備建成交付;建成海洋多(寡)糖工程藥物等6個產品研發平臺,正在研制的抗腫瘤藥物即將進入臨床試驗;在全國率先制定了海水淡化產業規劃,建成規模約占全國的七分之一。組建了總規模達110億元的三支海洋產業基金。加快打造國際知名的海洋旅游目的地……一項項先進成果凸顯青島海洋產業新實力。
加快推進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建設和超算升級項目落戶,積極推動國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等國字號科研平臺加快發展,以蛟龍、海龍和潛龍為代表的大洋深潛裝備體系在青島實現了“三龍聚首”,“東方紅3”“藍海101號”“深藍”號等先進科考船成功入列。11項海洋領域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載人深潛器等國家大型科技設施群項目順利推進,萬米級水下滑翔機首次突破水下8000米持續觀測的世界紀錄。組建了中國(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在青島設立運行省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一個個重大平臺凸顯青島海洋科技新優勢。
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港口,青島港建成投產了全球領先的集裝箱自動化碼頭,生產效率位列沿海集裝箱港口第一位;在全國首創海鐵聯運貨物“全程聯運提單”模式,海鐵聯運箱量連續六年位居中國沿海港口第一位。積極搭建對外開放平臺,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落地實施18項海洋領域試點任務,上合示范區海洋合作中心建設快速起勢,總投資100億元的上海電氣風電裝備產業園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簽約海洋項目124個,總投資達976億元……一個個高端項目凸顯青島海洋開放合作新成就。
做強實體經濟,書寫新舊動能轉換新篇章
制造業始終是青島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發布會上,青島工業強市成就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發布會介紹,青島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大力推動重點工業企業主業倍增,汽車、家電、軌道交通、機械裝備等千億級產業集群不斷壯大,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工業互聯網之都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卡奧斯蟬聯全國“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之首,海爾、青啤入選全球“燈塔工廠”,26個特定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投入運行,“上云用云”企業3萬家。大力發展“四新”經濟,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2.6%。成功獲批全國首個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3%,2020年達到3580億元、約占全省27%。
作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三大核心區之一,青島始終將新舊動能轉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總牽引、總抓手,全面實現了“三年初見成效”的目標——
產業結構更優。重點產業集群擴量升級,14個產業集群入選全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智能家電和軌道交通裝備兩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汽車、集成電路等產業全面起勢,初步形成了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四新”經濟加快發展,實施“工賦青島”行動,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之都,工業互聯網企業綜合服務平臺上線運行,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位居全國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首位。
創新動力更強。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山東能源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加快建設。“透明海洋”“藍色藥庫”等重大工程順利實施,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成功下線。培育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和獨角獸企業,創新帶動作用不斷增強。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400家,邁入國家創新型城市十強行列。市場活力更足,新增上市公司22家,總數達到71家。
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期間,全市累計新增市場主體62萬戶、總量達到180萬戶,人才總量達到230萬。
今年以來,青島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危機感,樹立抓重點產業項目和“四新”經濟項目的鮮明導向,全面發起“項目落地年”,以高質量項目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努力當好全省發展的龍頭。前三季度,開工在建項目數量達到6169個,同比增加486個,完成投資增長10.9%,兩年平均增速6.3%,均高于全國、全省。其中,新經濟動能強勁,前三季度,“四新”經濟項目總數超過3600個,投資同比增長14.2%;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制造業技改投資分別增長14.4%、19.4%和30%。民間投資增活力突出,前三季度,民間投資項目數量同比增長12.6%、完成投資增長15.2%,對全市投資貢獻率超過80%。基建投資空間極大拓展,膠東國際機場正式啟用,機場高速配套道路建成通車;濰煙高鐵、萊榮高鐵、濟青中線高速、明村至董家口高速加速推進;5條地鐵同時在建,地鐵交通逐步成網。今年,全市組織了三次集中開工活動,中國北方環保產業基地等總投資5118億元的524個重點項目啟動建設。
提升城市品質,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樣本
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青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實現突破——4F級標準建設的膠東國際機場投運啟用,青島港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居全球第5位、第6位,在全省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鐵”,被國家確定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地鐵運營里程達246公里,三期獲批建設,未來地鐵運營總里程將達到503公里。加快建設“雙千兆”城市,建成開通5G基站數量居全省首位,5G網絡實現全市所有城區連續覆蓋。
今年以來,聚焦群眾出行更加順心、居住更加暖心、生活更加舒心,青島以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為抓手,加快解決“堵”的問題、大力整治“亂”的現象、著力做好“美”的文章,推動城市品質全方位提升,充分展現了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新面貌。
全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歷史性地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藍天白云、繁星閃爍”的天數持續保持在300天以上;440條河流、49個海灣全部納入河長制、灣長制管理,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面消除,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達98.8%;建成了一批山頭公園,增加了一批市民身邊的口袋公園,打造了一批精品城市綠道,間綠透綠、顯山露海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格局加快形成。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入選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
發布會上還重點介紹了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在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一個個扎實的數據凸顯出青島打造民生幸福標桿的實招實效——
每年民生領域支出占財政支出七成以上。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7156元。躋身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和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十三五”以來,全市新增學位24.9萬個、醫療床位1.7萬張、養老床位2.1萬張、健身場地3369處。
“十三五”以來,新建改建358所幼兒園,增加學位7.5萬個,學前教育普惠率提高到90%,實現優質園和薄弱普惠園聯盟辦園全覆蓋;新建、改擴建200多所中小學,加快實施集團化辦學,全市基礎教育集團達到83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30.8萬人,政策性扶持創業21.8萬人。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是2010年的2.2倍和2.4倍;三級醫院由16家增加到28家,衛生總費用中個人衛生支出占比降至23.4%;在全市每個鎮街建立一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低收入、失能失智等老年群體提供醫療護理、生活照料、送餐助餐等服務;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30.9萬套,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10.9萬套,建設和籌集人才住房17萬套,改造城鎮老舊小區920個;六次提高低保標準,為困難群眾發放救助金57億元;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全市6萬多貧困人口和200個省定貧困村、310個市定經濟薄弱村、10個市定經濟薄弱鎮全部脫貧……
與此同時,青島聚焦辦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競爭力強、宜居宜業,聚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2020年,在全國營商環境評價中成為“進步最快城市”。在全國工商聯組織開展的“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中,被評為營商環境“全國十佳城市”。
……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發布會明確提出,青島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青島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結合起來,緊緊圍繞“三個走在前”的總目標,扎實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努力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作出更大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薛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