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周邊海域海星暴發,目前無特定治理辦法!專家:或許可以這樣…
1艘漁船雇傭3名潛水員,6個小時可以打撈上來五六千斤海星。近日,青島周邊海域海星暴發,青島人愛吃的蛤蜊和海蠣子,被它們先吃掉了……
怎么辦?
就任它們在膠州灣里胡作非為嗎?
青島上一次發生海星暴發還是2007年。時隔14年,青島緣何再次海星暴發?又該如何防范治理?3月12日,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此次海星暴發
與海星幼體成活率增加和向食物聚集習性有關
與2007年相比,目前青島海星暴發的規模相對較小,主要集中在膠州灣紅島附近海域。在紅島漁港,可以看到一筐筐的新鮮海星被人工捕撈上岸,其品種都是多棘海盤車。這是中國近海普遍存在的本地種,意味著本次海星暴發并非外來入侵。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光濤長期致力于膠州灣生態研究,他認為,青島本次海星暴發與海星幼體成活率增加和向食物聚集的習性有關。
“海星成年時底棲,但幼體時卻是浮游。海星繁殖力強大,但成活率極低。”張光濤介紹說,他們前期研究發現,若海洋生態系統發生微小變化,造成了海星幼體成活率提高,那么在幾乎沒有天敵的情況下,海星就極容易大量增加。
張光濤認為,青島本次海星暴發,不僅與海星幼體成活率增加有關,而且與海星具有向食物富集區聚集的習性有關。“我們在貝類養殖區做過調查,養殖區內的海星往往很多,但養殖區外就特別少。”張光濤說,2007年以及今年青島海星暴發,幾乎都是發生在養殖區,這就是海星向食物富集區聚集的緣故。
聚集在養殖區的海星,危害極大。“這種雜食動物什么東西都吃。不僅吃貝類,而且存在過度捕食的習性。”據張光濤介紹,海星用腕上的管足捕到貝類后,會用整個身體將其包住,然后從口中吐出胃袋將獵物在其體外溶解、吸收。海星殺死十個貝類,可能只吃其中一兩個。2007年青島發生的海星暴發事件,導致有的養殖戶經濟損失接近一半。
“海星暴發并非常規事件,今年發生了,明年不一定還有。”張光濤說,但夏季是海星的繁殖高峰期,其繁殖和生存能力既強且快。無論是從海洋生態環境,還是從養殖戶經濟利益角度考慮,都必須盡早清除,否則后患無窮。
海星暴發無特定治理辦法
應從源頭建立報告對接機制
四五月份,將是養殖戶播種蛤蜊苗的時候。目前,海星暴發的局勢讓青島的養殖戶望而生畏,不得不求助于相關主管部門。12日下午,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城陽區海洋發展局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自然資源部北海監測中心等單位的專家趕赴現場,征求部分貝類養殖戶意見,盡快尋找解決之策。
“海星除了食用價值之外,其藥用價值并不太高,因此相關的研究不多。從防治的角度來看,目前沒有很好的控制方法。”專家認為,海星一旦富集到養殖區內,清理的難度就更大了。全球范圍內也曾發生過類似事件,澳大利亞大堡礁就在遭受多棘海盤車海星的危害,雖然有人提出過用化學的方法進行治理,但治理難度大,而且容易造成生態系統危害。
養殖戶根據十余年養殖經驗,一致認為目前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設置地籠網。不過,為了防止沿海生態環境破壞、人為酷漁濫捕,近年來,我國許多沿海省份先后明確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地籠網,山東亦強調“地籠漁具全年禁用”。
經過不斷權衡利弊,相關專家認為,在目前的緊急情況下,或許可以嘗試使用地籠網。雖然不如直接使用底拖網高效,但對海洋生態的影響較小。“5月份之前,還不是魚蝦進入膠州灣的時間。在此之前可以不必擔心濫捕的情況。因此,可以考慮在養殖區內進行試驗。”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青島本次海星其實并非“暴發”。早在去年10月份,養殖戶就發現海星數量比往年多。因為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當時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氣溫的增加,海星不斷成長,體重達到1斤,泛濫成災,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從長遠計,專家建言,應該跟養殖戶等易發現海星增多的單位、企業建立報告對接機制,遏制海星幼體成活率,切斷暴發源頭。
市海洋發展局表示,將盡快拿出解決方案,給予答復,確保膠州灣綠色健康,貝類養殖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