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魚眼”視角探訪地鐵新線 這樣的地鐵站你見過嗎?
青島新聞網12月16日訊(記者 孫志文)承東啟西,聯南接北!12月15日,承載厚望的青島地鐵1號線北段、8號線北段開啟了為期9天的試乘活動。記者用魚眼鏡頭,記錄下1號線、8號線車站和列車的“肖像”,向網友們展示了一個觀察地鐵新線的獨特視角。
據了解,自8月30日起,青島地鐵1、8號線北段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試運行工作,列車上線時間逐漸延長,行車間隔由20分逐步壓縮至最短2分30秒以內,雙線運行圖兌現率100%,試運行指標統計期內運行圖兌現率、列車正點率等8項指標均符合國標要求,試運行情況良好。
12月9日,1號線北段、8號線北段同步以最高等級通過初期運營前安全評估,專家組一致認為青島地鐵1號線北段、8號線北段具備初期運營基本條件,完成了線路開通前最重要的檢驗,標志著青島地鐵即將迎來首次雙線同步開通。
▲青島地鐵1號線列車
邀請知名專家把脈,用冷凍法建聯絡通道
青島地鐵1號線北段全長21.3公里,設15座車站,全部為地下站,自北向南分別為東郭莊站-溝岔站-農業大學站-正陽中路站-小寨子站-鳳崗路站-流亭站-仙家寨站(汽車北站)-瑞金路站-遵義路站-南嶺站-興國路站-永年路站-滄安路站-青島北站,主要連接李滄區與城陽區,并與3號線、8號線在青島北站進行換乘,串聯高鐵青島北站、青島汽車北站、流亭機場三大公共交通樞紐。
作為“聯南接北”的重要軌道交通線路,青島地鐵1號線的建設備受各界關注。據了解,地鐵1號線自開工建設以來,一號線公司在“科技先導”的理念下,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工作,加大科研技術創新攻關力度,取得多項技術成果。公司立足建設工程中遇到的實際難題,通過邀請國家知名專家把脈、研究,充分發揮后方設計和施工單位技術儲備,引入國內先進工藝技法,創造了多項技術創新成果和工法。
據青島市地鐵一號線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振介紹:“1號線北段廟文區間聯絡通道地處富水砂層,靠近膠州斷裂帶。公司邀請了國內知名專家進行方案評審,最終形成措施得當、風險可控的施工方案。作為青島首個冷凍法施工聯絡通道,參建各方克服地質風險高、施工作業面狹小等困難,也為后續青島地鐵冷凍法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我們的建設工作者常常通宵達旦的研究解決方案,將居民、百姓以及城市的影響控制在最小,并在建設完畢后盡快恢復道路和景觀環境,甚至設計施工了市民小公園,我們希望市民有新的乘坐體驗的同時,也能對周邊環境有較大的改善。”
▲青島地鐵8號線紅島火車站
8號線北段建設創造多項“青島速度”
青島地鐵8號線北段全長48.3公里,設11座車站(含1座高架站),站點分別為膠州北站-膠東機場站-膠東站-大澗站-紅島火車站-健康中心站-健身中心(紅島會展)站-觀濤站-紅島科技館(方特)站-大洋站-青島北站,其中大洋站至青島北站設有國內最長的地鐵過海隧道。8號線在青島北站同1、3號線實現換乘,同時又連接膠東國際機場、濟青高鐵紅島站和膠州北站等重要交通樞紐,將實現高鐵、地鐵、航空等全方位換乘,并將膠州市納入地鐵圈。
據了解,8號線北段經過3萬余名建設者1300多個日夜的辛勤工作,8號線北段在軌道交通領域創造多項“青島速度”——僅用3年半時間實現48.3公里地鐵線路開通,在國內巖石隧道地鐵中是沒有過的;僅用2年零7個月,國內最長的地鐵過海隧道在消除了大量重大安全風險源后,順利實現“洞通”,泥水盾構實現220米/月掘進速度,這在國內是最快的;僅用32天完成過海隧道5.8公里軌道鋪設,創造行業新標桿。
據八號線公司副總經理程學友介紹:“我們還通過有效的技術以及管理措施順利消除多個重大風險源。例如順利近距離下穿運營地鐵3號線、順利穿越5條鐵路線、順利完成隧道狹小空間內7臺數百噸盾構機拆解、順利下穿數百棟房屋、過海段順利穿越9條地質斷裂帶等等。”
▲青島地鐵8號線大洋站
承東啟西、聯南接北,城市地鐵圈“納新”
據了解,青島地鐵1、8號線北段的開通,將促進膠州市—青島主城區,城陽區—青島主城區的交通往來,進一步打通市域交通連線,串聯起青島北站、紅島火車站、流亭機場、膠東國際機場、汽車北站等大型交通樞紐,將實現高鐵、地鐵、航空、公路等全方位換乘,構建起城市綜合交通網絡,不斷擴大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攻勢成果,為區域融合、協同發展再添強勁動能。
地鐵1、8號線北段的開通,也將加強膠州市、城陽區和主城區的聯系,帶動沿線區域土地開發和社會經濟發展,將膠州市、城陽區納入地鐵圈,打造膠州市、城陽區到青島主城區的新通道。
▲青島地鐵8號線紅島火車站
▲青島地鐵8號線紅島科技館站
▲青島地鐵8號線膠東機場站
▲青島地鐵8號線膠州北站
▲青島地鐵1號線南嶺站
▲青島地鐵1號線瑞金路站
▲青島地鐵1號線興國路站
▲青島地鐵1號線遵義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