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怎么評、怎么引、怎么留?青島市委書記:先請企業家“拿主意”!
青島從來沒像今天這般渴求人才!奮力奔跑、追逐夢想的青島,正是用人之際,要完成好肩負的國家使命,要開創城市新的未來,必須尋求更多的城市合伙人。
在“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的召喚下,在青島滿滿的誠意與努力下,來自國內外的資本源源不斷涌向青島,一個個項目遍地開花,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迅速生長,呼喚更多更高層次的人才。
如何建立更科學的人才評定機制?如何讓更多的人才來到青島、留在青島?如何建立起與“青島夢”相匹配的人才體系和人才隊伍?
作為市場主體、用人單位的企業更有發言權。7月14日下午,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帶領青島市委組織部、人社局等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來到松立控股集團、怡維怡橡膠研究院、青島蔚藍生物,詳細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引進等方面的情況,并舉行座談會,聽取有關企業負責人在人才工作中的心得體會、對改進青島人才工作的意見建議。
“實現習近平總書記為青島確定的戰略目標,建設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和智慧城市產業生態,需要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做支撐。”
“各級各部門要增強人才意識,搶抓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和人才在世界范圍內高速流動的機遇,超前謀劃、前瞻布局,整合政府、企業、社會各方力量,廣聚天下英才,努力把青島建設成為更有感召力、更具競爭力的人才高地。”青島主政者心情之迫切、態度之誠懇、決心之堅定,令企業家們動容,給他們以信心。
座談會上,企業家們“領到了任務”——拿出一個適合青島實際和企業需求的人才政策“初稿”,再由青島市有關部門進行論證,上升為全市公共政策。
官員坐在辦公室,企業家站在市場。坐在辦公室里制定出來的政策往往撥動不了企業家的心弦,產生不了悠揚的回響,不解渴。讓企業家拿方案,變政府“端菜”為企業“點單”,有利于讓政策精準滴灌到企業最渴望處。
1
追逐“青島夢”,需要“夢之隊”
人才是第一資源。2019年,青島共引進培育各類人才25萬人,全市人才總量突破208萬。
應該說,跟自己比、甚至在省內比,青島人才數量和質量都是不錯的,但與南方先進城市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以青島對標學習的上海深圳為例。早在2018年,上海人才總量就已經超過488萬人;2019年,深圳市引進的人才就達到28萬人,人才總量達到538萬人,是青島的2.6倍之多。
成都、杭州等地人才實力同樣雄厚。早在2019年上半年,成都人才總量就已經突破500萬,占人口的比重達到31%;目前,杭州人才總量達到276.7萬,人才凈流入率、互聯網人才凈流入率,連續三年保持全國第一。
數據顯示,人才數量與城市經濟總量成正比。青島要“選深圳、趕深圳”首先要在人才上學趕。要想“再造一個青島”,人才數量需要再上好幾個臺階才行。
再來看層次與水平。都說青島收入低,原因是什么,各說各有理。《青島日報》“回瀾閣”曾刊文《根在產業結構》,文章指出,工資不高,實質是產業結構老化問題,傳統產業比重太大,引領性創新產業太少、從業人員數量有限。傳統產業依賴資本和要素投入,依靠擴大規模、壓縮人力成本獲取利潤微薄,企業員工的工資自然就提不上去。
隨著新舊動能轉換的深入推進,青島產業層次不斷提高。今年以來,隨著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現代金融等“高大上”項目不斷落戶青島,高層次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我們需要大量微電子專業人才,但青島這個專業的人才非常緊缺,公司不得不舍近求遠,從外地挖人。”歌爾微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宋青林說。
去年,某大型理財公司落戶青島后,擬在青島高薪聘請理財高管,但終未能如愿,最后不得不從北京找人。
國家戰略疊加、歷史性地站在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最前沿的青島,擔子很重,“心氣兒”很高,但必須努力提升自己,必須讓能力配得上夢想,同時尋找更多的城市合伙人,打造“青島夢之隊”。
2
是不是人才,企業說了算
人才評定機制就好比是一根“指揮棒”。什么樣的人是人才?由誰來對人才實現有效評價?
過去,人才的認定和評價都是由企業推薦,區市層層選拔,最終“專家評審說了算”。這就導致用人單位需要的人進不來,進來的人用不上,有用的人因為享受不了人才政策而留不住。
在調研和座談中,企業對此反映較為集中。“現在很多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基本都是全國,甚至全球跑,不會在一個地方長待,但人才公寓等人才政策普遍要求在當地繳納五險一金,有常住戶口,這些人往往無法享受到政策。”歌爾微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宋青林說。
一些新興領域的用人單位,也面臨著可用之人無法滿足人才條件享受相關政策的尷尬。某人工智能頭部企業已經落戶青島,好不容易挖來了業內好手,組成了強有力的團隊,但在辦理相關手續時才知道,根據現行政策,這些人都無法享受到有關人才政策。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青島已經在個別區域試水新政。6月1日,青島聚焦上合示范區和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兩區”建設推出人才新政,最大的亮點就是創新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把新銳人才、拔尖人才等評價權交給企業。
在評價機制上,“按薪定才、以賽選才”,打破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憑能力、憑實績、憑貢獻評價人才。明確規定,年度薪酬總額達到120萬元、80萬元、50萬元以上的人才,分別對應為青島市高層次B、C、D類人才,發放高層次人才“服務綠卡”,在全市范圍內享受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37項“綠色通道”服務。
這其中的道理也很自然,企業都愿意支付如此高的年薪,說明這樣的人才是經得住市場考驗的。
3
人才是有價格的
在各種生產要素當中,人才是最重要、最活躍、最寶貴的生產要素,因此像所有其他的生產要素一樣,人才也是有價格的。人才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求關系影響。
用人的主體是企業,“搶人”的主力自然也應當是企業。去年以來,青島已經全面起勢,對人才的吸引力顯著增強。2019年,在青高校畢業生留青率達48.6%,同比提高8.6個百分點。人才發展環境更加優化,青島連續8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獲評“全國最佳引才城市獎”。
有了城市的“背書”,企業引才自然理直氣壯,但就目前而言,還是存在招人難的問題,別的原因暫且不表,沒有真正遵循人才的價格形成機制就是一個重要原因。
尊重人才,就要用市場的眼光識人用人。企業家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要把人力當成資源,而不是成本來看待。要想引來人才,留住人才,必須遵循人才的價格形成機制,充分運用激勵機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發揮人才價值,這樣才能為公司創造更大的財富,有了公司的發展才能反哺人才,形成良性循環,引人留人自然不在話下。
華為提供了一個典范。2018年,華為18萬員工人均年收入達110萬元,令人艷羨。在任正非看來,一個企業的第一產品是員工,就算一個人不是人才,給的錢多了,他也會變成人才。
“我們很多企業愿意投資固定資產,而不愿意投資人才。殊不知,投資人才才是最大的投資,回報率也往往超出你的想象。”怡維怡橡膠研究院有限公司劉燕華說。
4
人才首先是活生生的人
當然,人才不是普通的生產要素、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商品。人才,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情感的。如果忽視了這一點,那就無法真正贏得人才的青睞。
座談會上,青島蔚藍生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剛講述了從國外“獵”來4個高層次人才的故事。“全球獵才,先人后事。”在陳剛看來,招人難,但只要用心、用情就一定可以找到想要的人才。
“人才是關鍵,每個人才后面都有故事。”劉燕華說,為了從國外引進橡膠首席科學家,怡維怡橡膠研究院花了整整20年,想盡辦法,甚至把這位科學家的家人全部在青島安頓好,最終如愿以償,贏得了這位科學家的青睞,不光自己來了,還帶來了一個全球的高端團隊。
如何留住人才?企業家們也紛紛支招。陳剛的經驗是平臺賦能,激活個體。蔚藍生物采取的做法是“平臺+創客”,用技術賦能平臺,用生產賦能平臺,平臺還擁有財務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科研服務、信息化服務、企劃服務等9大職能,實現對員工創客的“一站式服務”。
怡維怡橡膠研究院將服務科學家作為管理者的最高情懷,給予科學家“信任、尊重”,把專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從管理人心入手,大力弘揚人本文化,營造和諧的環境氛圍。鮮明樹立“允許創新犯錯誤,不許技術不創新”“為創新失敗者埋單”等理念,保證了高端人才研發創新的積極性,使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更有效率,使企業發展與科技研發更富有活力。
真正的人才,不會只滿足于青島給他一套海景房來看海,他們需要的是干事創業,是自己創意創新創造的價值實現。
澳柯瑪采取股權激勵的辦法,增強了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極大地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
引才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就引才而引才,必須打通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實現“四鏈合一”,才能真正吸引人才。
此次人才調研,不光是要走走看看聽聽,還有“下文”。據悉,青島有關部門將在此次調研的基礎上,請企業家拿方案,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制定人才政策,變政府“端菜”為企業“點單”,充分尊重企業發展需求和企業家創意,讓每一條政策都精準滴灌到企業最渴望處、點到穴位上,讓企業有獲得感。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