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3月26日訊(記者 韓彤彤 通訊員 韓譯萱)青島順豐膠東機場分撥中心已經搬遷一年半,今天,這里迎來了第5000萬個快遞。這是一件是青島市南姜碼頭發往上海市區的20公斤海鮮快遞,在青島順豐膠東機場分撥中心新模式運營下,這20公斤的海鮮將在12小時內從源頭送到收方客戶的手中。
據了解,目前,像這樣10公斤以上的大件直達快遞,基本都可以實現次日送達的配送時效。高效送達的背后是新模式、新科技給順豐魯東區帶來的快件新時效、業務新增長。
1993年是我國民營快遞行業的肇始之年,以順豐的成立為標志,中國民營快遞走過了30個年頭。中國民營快遞業從無到有,再到一路崛起,助推快遞業務總量于2022年突破1000億件。
2003年,順豐速運進駐青島。那時,順豐在青島地區僅設立不到十個營業部,全部工作人員不到80人,一個營業部一天快遞不到100個,全部手工錄入,手工分揀……
2023年,順豐速運在青島營業部數量已是20年前的20倍,從80人增長到8000人,最多的件量的營業部日均可達到6000件快遞,一個快遞從原來的3天提速到現在的12小時……
這一切的背后,不僅僅是以順豐為代表的中國民營快遞企業銳意進取,也與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推動息息相關。
20年順豐“老哥”的新技能
“昨天晚上才發的,今天一早就收到了?”3月初的一天早上,膠州李哥莊一位客戶接到青島順豐速運收派員王龍現送來的快遞驚訝地問道。
“嗯,到了,坐飛機來的,現在可快了。”王龍現笑著答道。
王龍現是青島順豐最早一批入職的員工。當20年前順豐速運剛入駐青島地區,他就在一線做著收派工作。最開始幾年,他送快遞騎自行車,每一單都手寫在小本子上記錄,快遞到達的時間也比現在慢好多。“現在我有三輪車、新能源面包車可以送快遞,客戶小程序下單,我用巴槍收集信息,上海來的快遞一晚上就到了。我見證了順豐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時一個營業部覆蓋的區域特別大,”王龍現回憶,“我當時騎自行車送一個快遞差不多得花一個小時,一天也就能送十個快遞。”王龍現說,現在豐小哥手中最新的第5代巴槍也代替了最原始的圓珠筆,不僅擁有最基礎的收派件的功能,還搭載了GPS地圖、車輛運營信息等等最新的高科技。
“感觸最深的是順豐不僅一直在進步,我們這些老員工也沒有落伍,我們的‘技能包’在不斷持續增長。”
在這20年里,所有的豐小哥全都考取了三輪車、汽車駕照,掌握了電腦操作、高科技巴槍使用,此外,還在公司的各種培訓中掌握了急救和消防救災等相關技能。我們也一直跟著時代在進步。”王龍現說道,“這20年來,現在快遞行業也是越來越規范了,自行車到摩托車到現在的三輪車。現在三輪車公司也給上牌、貼標識、上保險,其實最大的是保障了我們的利益。”不僅是交通工具的規范,王龍現還說道:“現在客戶小程序下單,不用我們手寫單子了,所有的程序都在網上操作,而且現在快遞單都是部分隱藏式的聯系方式,客戶的隱私得到了極大的保障。”
如今的王龍現一天可以收派200個快遞,不僅是因為有了更快的交通工具,有了最新科技的收派工具,有了多且密集的營業部,更多的是順豐順應時代發展帶來的物流變革。
優秀的企業吸引人才,卓越的企業成就人才。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入職順豐,成為豐小哥。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豐小哥,在工作之余提升自己的學歷,通過努力學習實現更高的人生目標。自2021年9月,順豐在行業內首次推出“員工可持續發展保障計劃”以來,青島有200余名順豐快遞員逐夢大學,80多名快遞員已經在職專科、本科畢業。
每天中午休息時,青島順豐城陽后金營業點的快遞小哥秦鎮都會拿著手機認真學習當天老師布置的網課。他表示:“今年春天我們公司組織快遞小哥們學歷晉升,我就報名了。”
去年,像秦鎮一樣報名參加學歷提升的,還有青島順豐銀河路營業部的張守業。年近40歲的張守業已入職順豐6年,如今已經進入儲備主管的序列。“我覺得應該學習的東西太多了。主管不僅要管理一個網點,還要管理所有人員。”張守業表示,他報名了國開大學工商管理專業。
而在去年夏天,青島順豐膠南片區水郡康庭營業點主管吳學文則已收到了青島大學的在職本科學位證書。“我讀的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今年30歲的吳學文已經在順豐工作8年。2020年,聽說公司鼓勵員工繼續念大學、提升學歷,并給予一定的補貼,吳學文再次將過去所學的知識重新拾了起來。“當年沒有考上本科是人生一大遺憾。如今公司提供了這種學習機會,我一定要把握住。”吳學文說。
物流行業的蓬勃發展,對奔走于一線的快遞員提出更高的要求。快遞員怎么進步、怎么成長?多年前青島順豐就制定并落實了專業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可持續發展計劃,鼓勵員工參加學歷教育與技能認證,高升專、專升本學歷等。“我們大力鼓勵一二線員工參加學歷教育與技能認證,各種技能等級認定以及職稱評審。”青島順豐速運工會主席石雪麗表示,為了讓快遞小哥安心求學,2022年,青島順豐不僅從市總工會獲得了部分學費報銷的福利,同時公司還針對參加學歷提升的快遞小哥提供適當的學費補貼。“總的來說,我們就是要引導快遞小哥們不斷提升自己,拓展未來崗位選擇空間和職業發展道路。”
截至目前,已經有80多名青島順豐快遞小哥在職專科、本科畢業,完成于南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等院校,其中在職本科畢業者約占四成。
順豐小哥展示本科畢業證書。
從1到N的新平臺
只有創新,才能跨越周期。
2020年,順豐高管在財報溝通會上說道:“規模再大也守不住市場,這是我們戰略角度看到非常深刻的教訓。”這句話背后是順豐高管們不斷自以為非的自省:并非說規模不重要,而是企業在不確定的時代對戰略的思考——過去可能足夠大就能贏,現在不僅要足夠大,還要足夠綜合。企業要基業長青,就只能持續創新。
王龍現回憶起最早開始收派快遞的時候,基本都是文件,也就是業內提的時效件。從單一收時效件線下派送,到現在電商件、海外件更到搬家業務……王龍眼中如今的順豐,是一個業務持續破圈、平臺不斷拓展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順豐”。
其實,當捋清順豐的發展脈絡,會明顯發現,它每一步都踏準了時代的節拍。
1993年開始的前十年,順豐的第一波發展在民營快遞業集體萌芽之際占得先機。“速運這兩個字在93年沒有任何一家物流快遞公司在用,因為我們希望做一個有格調又另類的快遞公司。”順豐創始人王衛在回憶順豐速運這一名字的由來時如此說道。也正是在王衛的帶領下,順豐的開拓精神深深的印在了每一個發展歷程中。
當快遞行業發展的第二個十年開啟,2003年非典時期,順豐果斷采用包機的方式來保障運輸,讓其首次踏足航空領域,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這十年間,電商大潮滾滾而至,快遞行業內實現規模擴張的路徑產生了分化。徹底完成了直營模式變革的順豐,不僅堅定在組織架構上創新,還不斷拓展業務外延,從產品,到平臺,順豐在尋求拓展多平臺、多業務線的發展之路上,越走越順暢。
“從最開始能快遞的只有幾種東西到現在的生鮮、蔬菜,基本所有品類都可以了。雖然現在件量一年比一年多,但是我們的速度也是一年比一年快了。”青島順豐相關負責人孫經理表示,現在青島順豐憑借充足的人員配備、高科技智能化的設備及精簡完備的配送流程,持續提高派送效率,升級消費者在節日促銷期間的購物體驗。
順豐不僅在電商起步時就不斷調整產品、時效以及包裝的迭代來推動電商物流發展,更是在十幾年前就成立了每個地區的特色經濟部門,用來深度挖掘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助力農產品上行,讓更多的消費者嘗到從田間到舌尖的味道。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順豐已經建成10萬個鄉村服務合作站點,為鄉鎮提供了超過5億次互寄服務,運輸了超4000種農產品直達消費者餐桌;順豐供應鏈則為企業提供端到端的供應鏈服務,從原料采購、生產、倉儲、運輸、進口清關到“最后一公里”配送;國際業務上,順豐如今跨境電商包裹業務覆蓋225個國家和地區,并在持續加密全貨機航線。
“不僅是國內的客戶能吃到青島、煙臺、威海等地區特色的農產品,現在世界上很多個國家我們都能送達。”魯東順豐國際業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道,“2010年開始我們開始運送設備、生活用品等,到前些年我們運送櫻桃到美國、海鮮到新加坡,只需要十幾個小時了。”
在第三個十年里,撬動快遞業高速增長的電商及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已快消失殆盡,快遞快運的競爭正逐步進入大資本下的巨頭時代。而綜合性的物流服務商,很有可能是我國物流企業發展的終極形態。為此,順豐更前瞻性布局多個場景和平臺,不斷開拓新業務領域。
早在2018年9月,順豐便在北京地區上線了貨運網約車服務,主打大件快遞、同城貨運和同城配送。而事實上,順豐搬家業務也是伴隨著順豐同城業務的不斷完善而誕生的。而青島順豐搬家團隊同樣由專業人員和車輛團隊運營,可以針對客戶不同需求做出定制化解決方案,提供一站式的服務。
2021年青島膠東機場“一夜轉場”是青島順豐在搬家業務在新場景中交出完美的功課。從單臺近4噸的機場安檢機到不到一克的昆蟲標本;從3層高的飛機承架到十幾毫米的儀器零件;從200萬的精密儀器到幾分錢的辦公用品,最終在青島順豐的努力中,8000多方貨物都順順利利地到了“新家”。
從布局來看,搬家業務作為貨運領域中的主要業務之一,順豐其布局搬家業務的方向更為明確、專業、規模化,而不似“打雜”。而此次機場集團搬遷業務也稱得上是給青島順豐搬家業務立了一個豐碑。
隨后,青島順豐又搬了幾所大學、幾所科研所等多個場景。
場景服務這樣的創新,已經不是業務創新這樣簡單的創新了。顯然,順豐模式創新開拓還在繼續。他們結合國內用戶消息習慣和觀念,從下單、價格和服務能力上不斷打磨,從而保證用戶體驗;服務能力也不僅僅局限在運輸環節,而是從現場勘測、拆卸、打包、運輸和物品還原全鏈條托管式服務,針對大型、復雜的服務場景提供全套方案解決能力,并為此不斷深耕。
新機場支點帶來的新跨越
所有偉大的企業,都是時代的企業。
站在中國快遞三十年,也是順豐發展三十年這個節點上,站在后疫情不確定時代的歷史節點上,每家企業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情,可能遠要比之前的所有經歷都具有挑戰性。如今,不僅機器必須變得非常智能,企業也必須變得更為智能,才能響應今天快速變化的市場。順豐創始人王衛曾表示,順豐將服務品質視為生命,這也成為了順豐業務模式發展的根本邏輯和戰略高度。用更加適應時下企業和人的便捷化、個性化需求的服務體驗,構建屬于自己的服務壁壘。
快遞巴槍是專門用來掃描快遞入庫的手持智能設備,在民營快遞企業快速發展的2003年,王衛做了一個大膽的舉措,以每件7000元價格從韓國引進一批巴槍,以實現快遞數據同步,提升快遞效率。
巴槍打響了快遞服務數字化的第一槍,是順豐在國內市場先人一步的里程碑事件,也是順豐服務領跑行業的關鍵舉措。但依靠外界技術支撐自身發展顯然不具長久性,并且自動化、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推進并非是斷代史,而是一個不斷融合的過程。為了更好的服務集團發展戰略,持續加固行業競爭壁壘,順豐科技應運而生,并成為順豐走向數字化、智慧化的關鍵推動力量。經過極具前瞻性布局的多年沉淀,順豐早已邁入從自動化向智能化的進程。他們深知,要實現智能化升級,需要更高的投入、更長的周期、更持續的耐心、更高效的管理。
青島膠東機場搬遷后,青島順豐膠東分撥中心也進行場地和科技的迭代更新,場地規模較原流亭機場的基礎上面積加大、模式更優化、流程更簡便,總面積達1萬平方。場地內所有分揀線實現全自動化,每件快遞分揀時間平均縮短0.5秒,人工減少40%。在場地和科技的加持下,2022年魯東順豐的特色經濟農產品發件量同比2021年增加20%的件量,不僅讓青煙威三城特色農產品搭上了銷售的快車道,更是最大程度的吸納了膠東半島所有的航空物流。40公里的搬遷,順豐膠東機場分撥中心帶來了膠東半島物流時效上質的飛躍。
整個順豐膠東分撥中心秉承智能化物流的理念,在場地內全面打造自動化分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使順豐膠東分撥中心正逐步實現“無人化”。該分撥中心配有電子商務、信息呼叫中心、結算中心及配送中心,協同機場收運、配載、理貨、中轉、安檢等部門,實行運輸信息化、物流智能化。投入使用后,可達到日均200噸的分揀量。
隨著“膠東機場時代”的來臨,制約物流發展的地域空間瓶頸被真正打破。一年來,以膠東機場為“支點”,整個山東的物流輻射范圍明顯擴大,空間布局取得了重大突破。
依托膠東機場智能化的中轉場,在航空方面,因為場地的突破,順豐以及散行的貨機航班架次同比去年增加了20%,直飛線路也增加了近10條。
在干線規劃方面,隨著架次的頻率增加,進港和出港的貨物增多,同比去年干線的發車頻次也同比去年增加了20%。得益于直飛貨機線路的優化和增加,干線的運輸路線,平均縮短了2小時。
在多方聯運方面,不在是之前的“二傳手”,而是搖身一變可以獨擋膠東半島的總分撥。“以前流亭分撥中心因為場地、機器、和航班班次等原因,有一部分的貨物需要走就近機場,現在在新科技、新模式的加持下,我們可以最大程度的吸納膠東半島的貨物了。而且現在直飛到膠東,在配合多方聯運,整個膠東半島的快遞時效直接提速了。”順豐膠東分撥中心負責人宋文志介紹道。
正如宋文志所說,在順豐魯東區眼里,膠東機場絕不僅僅只是一個交通工具,更是“機產融合”的重要支點。在此意義上,膠東機場完全可以成為青島的新中心。當然,這個中心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市中心,而是國際交往中心、商務中心、城市資源配置的中心。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所有成功的公司都是在正確的時間點踩對了時代的節拍,這對順豐而言同樣如此。從一枝筆、一本本子、一輛自行車到智能化巴槍、分撿機、新能源配送車;從一份份文件到電商件、特色農產品上行,再到大學、機場的搬遷;從同城“背包客”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再到美國、歐洲……
物聯網時代,對企業尤其是大體量的企業而言,如何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不難看出,三十歲的順豐給出了我們答案:不停求變,才能走得更遠。國家競爭是這樣,企業競爭更是這樣。正如王衛所說:“我們不僅是快遞行業,更是服務業,我們賣的是幫客戶去爭取時間的服務,更重要的是要給客戶良好的服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