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島市高新區的藍色生物醫藥產業園。
軟控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半鋼成型機40秒就能生產一條輪胎。
青島市人工智能國際客廳。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青島市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五年規劃(2022-2026年)》
到2026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2%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65%,人才總量突破300萬人。
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學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造創新城、國家重要的未來產業城和全國知名的灣區科創走廊。
實施“七大計劃”
●創新策源能力提升計劃。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國家海洋戰略;推進海洋科學考察船隊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加快高端創新平臺建設。
●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構建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梯次培育壯大科技企業隊伍。
●產業創新能級提升計劃。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在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培育未來產業。
●科技惠民提升計劃。開展重大疾病發病機制及防治研究,加大節能、環保、公共安全領域技術攻關,強化鄉村振興科技支撐。
●國際科技合作提升計劃。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發揮開放優勢,拓寬國際科技合作渠道,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
●高端創新人才提升計劃。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戰略支點,持續拓展全球引智渠道,形成梯次人才隊伍。
●科技服務能力提升計劃。推動離岸孵化基地建設,導入全球創新資源;建立市場導向的科研管理機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青島市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
針對未來三年的關鍵期和攻堅期,堅持“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聚焦重點,強力推進,做到可操作、可執行、可落地,推動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盡快取得成效。
實施八大科技創新工程
●戰略科技力量起勢工程。推進“透明海洋”“藍色藥庫”等重大科技項目,培育海洋領域戰略科技力量;開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爭取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達全省50%以上。
●新興產業創新工程。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支持“鏈主”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線下+云上”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
●未來產業培育工程。支持基因技術、海洋物聯網、類腦智能、深海開發等顛覆性創新;舉辦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支持建設面向未來產業的新型研發機構。
●科技園區提升工程。圍繞重點產業鏈建設10個左右市級科技創新產業園,在中心城區布局建設都市科技創新園,打造10家左右不同特色模式的標桿孵化器。
●開放合作深耕工程。依托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上合示范區和中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等促進國際技術交流和產能合作,搭建國際技術轉移平臺,優化外國人來華管理服務。
●成果轉化促進工程。實施“碩果計劃”,引導研發機構定向服務企業;爭取輸出和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200億元以上、高校院所本地轉化科技成果超過2000項。
●人才強青蓄能工程。圍繞“人才強青”計劃,提升人才服務的廣度深度,構建梯次發展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創新生態優化工程。推行科技項目“揭榜掛帥”,開展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探索科技創新容錯機制;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以創新為名,青島在全球城市發展坐標系中的位置越來越清晰。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確立了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總目標,重點在“六個城市”上集中發力、全面推進。其中突出“創新型”發展導向,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是“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支撐。立足青島創新優勢和開放優勢,積極對接國際前沿創新資源,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的新使命、新內涵、新路徑。
9月21日,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走在前開新局·喜迎二十大”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會上,市委常委、副市長耿濤介紹了青島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整體情況,市科技局局長朱鐵一介紹了青島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基礎條件、具體考慮和推進措施。按照《青島市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五年規劃(2022-2026年)》和《青島市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青島將重點聚焦“國際化”和“創新型”兩個維度,通過實施“七大計劃”、推進“八大工程”,形成長短期搭配、相互銜接的規劃體系,勾畫和詮釋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架構和內涵,深度對接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未來,青島將繼續圍繞“在全省勇當龍頭、在全國爭先進位、在全球彰顯特色”,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學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造創新城、國家重要的未來產業城和全國知名的灣區科創走廊,奮力譜寫青島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新篇章。
錨定“國際化”,在全球坐標系中重新定位
創新是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近年來,青島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城市創新能級穩步攀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城市科技創新實力持續提高,成功邁入全國科創城市“第一方隊”。
從位次排名來看,青島乘勢而上、持續進位。在前不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2022》排名中,青島在“科技集群”排名中升至全國第9位、全球第34位,成為中國位次上升最快的城市之一;在科技部發布的《2021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排名中,青島連續兩年位列全國78個創新型城市第10位;在科技部發布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排名中,青島已十年十次入選十強榜單……這些榜單,充分為青島的“創新型”和“國際化”書寫了注腳。
從主要數據來看,過去十年里,青島科技創新各項指標大幅增長。高企數量由2012年的538家增長至2021年的5554家,增長了9.3倍;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5.4億元增長至320.1億元,增長了11.6倍;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由39.7%增長至60.5%,提升了20.8個百分點;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由2011年的164.3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300.9億元……科技創新供給能力正在逐步由量變走向質變。
但從競爭形勢來看,青島對標部分先進科創城市仍存在一些不足:與南京、武漢等相比,高校、科研院所數量還不夠多、質量還不夠高;與蘇州、杭州等相比,科技型企業隊伍規模還不夠大、創新能力還不夠強;與深圳等相比,科技創新生態還不夠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等各類創新要素資源融合不足。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改革創新是城市發展永恒的主題。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撲面而來、科技創新資源戰略布局深度重構的當下,錨定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青島,勢必要在全球坐標系中審視自己,要在世界舞臺上有新作為。
對標國內外科技創新先進城市,青島要努力揚長補短,更加注重面向全球開放、整合創新資源的國際化創新。這是青島城市規模和等級演進到更高級階段的必然選擇,是青島立足國內、國際創新全新態勢和未來趨勢做出的科學決策。
突出引領力,重點實施“七大計劃”
《青島市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五年規劃(2022-2026年)》提出,到2026年,青島戰略科技力量更加強化,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更加強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國際科技合作更為廣泛,人才創新活力有效釋放,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
建設海洋科學城,重點推動國內外海洋科技創新資源加快匯聚,海洋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培育形成一批海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建設智造創新城,重點突破產業領域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爭取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達到兩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達到5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65%。
建設未來產業城,重點讓未來產業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量,場景開放與示范應用取得明顯成效,爭取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2%以上,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0件以上。
建設灣區科創走廊,重點促進各類科技創新資源向鰲山灣、膠州灣、靈山灣等灣區集聚,爭取全市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規模超過260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550億元、人才總量超過300萬人,加快高新區(一區多園)提質擴容,推動青島高新區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十位。
突出賦能實體經濟的需求導向和科技創新策源轉化能力,青島依據《青島市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五年規劃(2022-2026年)》,著眼系統推進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重點實施七大計劃。
實施創新策源能力提升計劃。立足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國家海洋戰略;推進海洋科學考察船隊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加快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山東能源研究院等高端創新平臺建設。
實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構建以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創新創業共同體、企業研發機構相銜接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梯次培育壯大科技企業隊伍。
實施產業創新能級提升計劃。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在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加強科創資源集聚,建設一流科技園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培育未來產業。
實施科技惠民提升計劃。開展重大疾病發病機制及防治研究,加大節能、環保、公共安全領域技術攻關,強化鄉村振興科技支撐。
實施國際科技合作提升計劃。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發揮開放優勢,拓寬國際科技合作渠道,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
實施高端創新人才提升計劃。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戰略支點,持續拓展全球引智渠道,形成梯次人才隊伍。
實施科技服務能力提升計劃。推動孵化器提質增效和離岸孵化基地建設,導入全球創新資源;建立市場導向的科研管理機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促進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繪就“施工圖”,實施八大科技創新工程
如果說《青島市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五年規劃(2022-2026年)》是頂層設計和“四梁八柱”,那么《青島市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就是落地落實的具體“施工圖”。
青島以“沃土計劃”“碩果計劃”“海創計劃”為抓手,學習借鑒了深圳、蘇州、杭州等先進地區工作經驗,針對未來三年的關鍵期和攻堅期實施八大科技創新工程,推動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盡快取得成效。
實施戰略科技力量起勢工程。推進“透明海洋”“藍色藥庫”等重大科技項目,培育海洋領域戰略科技力量;開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爭取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達到全省50%以上;加快建設山東能源研究院等高能級創新平臺。
實施新興產業創新工程。圍繞24條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支持“鏈主”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梯次培育體系科技型企業,以“線下+云上”多元化方式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實現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
實施未來產業培育工程。支持基因技術、海洋物聯網、類腦智能、深海開發等前沿領域探索顛覆性創新;舉辦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支持建設面向未來產業的新型研發機構;布局創新應用實驗室和場景應用實驗室,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促進更多顛覆性技術成果落地轉化。
實施科技園區提升工程。謀劃建設10個左右市級科技創新產業園,打造以科技創新為特色的創新創業微生態專業化園區,在中心城區布局建設都市科技創新園,打造10家左右不同特色模式的標桿孵化器。
實施開放合作深耕工程。依托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上合示范區和中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等促進國際間技術交流和產能合作;搭建國際技術轉移平臺,推動國際先進技術成果在青轉化;深入開展外國人來青管理工作試點,持續優化外國人來華管理服務。
實施成果轉化促進工程。引導研發機構定向服務企業,支持科技成果示范應用場景建設;爭取輸出和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200億元以上、高校院所本地轉化科技成果超過2000項。
實施人才強青蓄能工程。圍繞“人才強青”計劃,持續拓展全球引才引智渠道,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的戰略支點。
實施創新生態優化工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行科技項目“揭榜掛帥”,開展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探索科技創新容錯機制;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的良好創新創業環境。
據悉,圍繞“八大工程”,青島對方案中的逐項任務進行了責任分工,明確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下一步將強化調度,跟蹤進展,抓好落實。同時,還謀劃儲備了一批重要創新平臺和重點科技項目,確保有抓手可落地。
青島有信心也有決心,用三到五年時間,構建起更高質量的科技創新供給體系,切實做到在全省勇當龍頭、在全國爭先進位、在全球彰顯特色,加速實現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把我們目前的創新優勢、科技優勢轉變為產業發展優勢,最后形成經濟優勢,加快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