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浙粵三省不光經濟領先,其思想解放力度之大、觀念變革程度之深、憂患意識和危機感之強,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要敢于刀刃向內,在思想深處來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連日來,省黨政代表團赴蘇浙粵考察學習帶回來的“真經”,讓大家經歷了一次理念的提升和思想的洗禮。全市上下也在學習中思考,如何做強做好現代海洋等優勢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加快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毋庸置疑,海洋歷來是青島的城市特色和發展之本。對青島而言,最大的潛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間在海洋,最大的動能也在海洋。作為我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濱海度假旅游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青島擁有約占全國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機構、三分之一的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和涉海高端人才,涉海“兩院”院士約占全國28%;“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和全國最先進的科考船“向陽紅01”“科學”號、“大洋一號”都是從這里駛向“深藍”;去年全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2909億元,同比增長15.7%,占全市GDP比重超過四分之一,海洋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35%。特別是今年6月,一場全球矚目的上合峰會,讓世界重新認識青島,也讓青島在海洋強國戰略中的作用更加凸顯。
然而,南下歸來,全市受到強烈的思想震撼,有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睡不著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對于“什么是走在前列,怎樣走在前列”也有了更清醒的理解和認識。海洋經濟是山東的強項,但與同為海洋經濟大省的廣東相比差距仍較大。2017年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是1.78萬億元,而山東省是1.48萬億元。青島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在一次調研中建立了包括海洋在內的五個高端人才專題數據庫,研究院的副研究員王云飛告訴記者,我市海洋人才綜合實力較強,在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地質、海洋農業等基礎研究領域全國領先,但是在船舶與海洋工程等技術領域的人才分布,卻明顯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大連等城市。
“多年來,我市集聚了眾多國字號的海洋創新平臺,聚集了一批海洋科研機構,在海洋領域建立了多個有國際影響力的聯合實驗室,因而在諸多海洋科研領域都代表著國家的最高水平,但是海洋產業一直都是青島的短板。”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姜波說,以問題為導向,推動青島產業結構升級,今后應突出青島海洋特色,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抓好海洋高端創新資源集聚,開展海洋領域關鍵技術攻關,推動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著力將海洋科技城打造成為海洋產業城。
進入新時代,謀劃新發展。對標先進、開闊視野,補齊短板,加壓奮進,青島將真正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青島市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加快建設國際海洋名城行動方案》,提出充分發揮青島在海洋科技、海洋產業、海洋資源等方面獨特優勢,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海洋科技創新強勁、海洋經濟活力充足、海洋文化氛圍濃郁、海洋生態環境優美、對外開放度高,在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海洋名城。《方案》里的“1045”行動,靶向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與設備制造業、涉海產品及材料制造業等十大海洋產業,要在我市構建以新動能為主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在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的目標驅動下,青島正加快向海洋進軍,把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高質量發展優勢、可持續發展優勢。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作為全國唯一的試點國家實驗室,依托“鰲山人才”計劃和各類創新平臺,向全球海洋高端人才吹響了“集結號”,聚集了一批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專家團隊,加快突破急需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推動海洋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領跑跨越、由技術支撐型向創新引領型轉變。7月初,來自24個國家、118家海洋科研機構及大學的世界頂尖學者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召開“2018年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會議”,加強技術與經驗分享。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學委會秘書長潘克厚說,加強國際合作,打造全球化格局,搭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網絡布局,就是要凝聚起強大、持久的海洋科技創新力量。
全球首個海洋天然產物三維結構數據庫的共享發布,也標志著中國“藍色藥庫”的夢想在青島起航。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說,海洋藥物是人們治療甚至解決現代疑難病癥的希望,應重點解決工程技術問題,使產品集中投入,梯次產出,促進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青島海洋資源豐富,要打造未來發展競爭新優勢,開發利用不能總停留在初級階段,我們的技術創新就是謀求海洋生物功能制品的高值化利用。”青島海智源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白長軍力邀我國海洋食品工程領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朱蓓薇等專家帶著技術和資金入股,建廠投產不到兩年,企業產值達2億元。
正視差距,青島聚焦改革再發力,以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為契機,以成功舉辦上合峰會為契機,積極推動海洋經濟實現從量到質的躍升。在鰲山灣畔,與海洋時代深度契合的青島藍谷,踐行著以產業積聚人才、以人才引領產業的發展之路。在膠州灣西側,西海岸新區頻頻以“海上巨無霸”等大型船舶、養殖設備的交付顯示著船舶產業集群的實力。
決勝蔚藍,青島的海洋科技和海洋產業期待著下一刻的厚積薄發。(記者 王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