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遠洋漁業歷經十年輝煌 一朝遭遇滑鐵盧
近海漁業資源持續衰竭,國內不少沿海城市將海洋捕撈重點轉向了“遠洋”。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青島是全國五大遠洋漁業基地之一,遠洋船隊曾涉足塔斯曼,笑傲白令海,擁有過一段輝煌榮耀的時光。然而,由于企業轉型步伐滯后,錯失大發展良機,遠洋漁業日漸式微。
????在藍色經濟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如何才能實現青島遠洋漁業新突破,重振昔日雄風?我市有關部門和企業近年來做了大量調研和探索,特別是今年10月份我市正式出臺《關于加快遠洋漁業發展的意見》,讓我們看到了遠洋漁業風帆鼓蕩的希望。
????重返大洋之夢
????現狀
????捕撈企業希冀“走出去”
????今年9月中旬,魯海豐公司的遠洋漁船歸來,從黃海深處帶回了兩船一米多長的帶魚、鲅魚等近海難以捕到的海鮮。
????曾經是教科書上的四大漁場,如今已幾乎沒有了漁汛。近海資源的枯竭,讓捕撈企業不得不將目光投向大洋。
????據介紹,目前,我市共有450馬力以上的遠洋捕撈船58艘,根據《遠洋漁業發展規劃》,到2015年,我市將組建完成擁有100艘450馬力以上捕撈船的遠洋捕撈船隊。而同樣作為計劃單列市的深圳、大連、寧波等地,其遠洋漁業發展已遠遠超過了青島。
????青島福瑞漁業有限公司和黃島區的魯海豐公司是我市目前較大的涉足遠洋漁業的企業,兩家共擁有20余艘遠洋捕撈船。此等規模的漁業公司,大連就有16家。對于青島遠洋漁業的暫時落后,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管理處副處長桑淑屏表示,“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發展的規劃和方向。由于歷史方面的原因,青島大馬力漁船數量不足,為此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要在未來對遠洋漁企進行扶持。”
????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在2012年農業部核發的第二批具有遠洋捕撈資格的漁業公司中,青島福瑞漁業有限公司是唯一獲得資格的本土企業。福瑞公司現有10艘超低溫金槍魚延繩釣漁船,總噸位6350噸,船長43.47—50.80米,型寬8.50—9.00米,型深3.57—3.95米,主機總功率10732千瓦,總配備人員300人。
????根據農業部遠洋漁業項目確認,福瑞公司所屬10艘船分別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從事遠洋漁業生產,主要捕獲魚類有大目金槍魚、黃鰭金槍魚,兼捕劍魚、長鰭金槍魚等,年產量3000噸左右,其中運回自捕水產品產量占三分之一多。
????與中水漁業的合作則是魯海豐集團能夠在公海捕撈、國外港口停靠卸貨的原因,和大部分擁有遠洋捕撈船隊、卻沒有遠洋捕撈配額的公司一樣,與擁有捕撈配額的公司合作是唯一出路。現在,“魯海豐”對于捕撈資質的申請也在積極進行中。
????一艘遠洋捕撈船外出作業并不容易,它需要的船隊配套設施的造價并不在船價之下,就如同航空母艦需要補給艦,海上短則十幾天,長則數月的捕撈作業,也需要一支補給船隊。
????魯海豐集團副總經理薛波告訴記者,一艘1000馬力的遠洋捕撈船造價就在千萬以上。對于金槍魚等名貴魚種,捕撈上船后需要迅速超低溫儲藏,這些船上的冷凍庫同樣造價不菲,遠洋捕撈高投入的同時也伴隨著高風險。
????“近幾年捕撈的產量還算不錯,秋季算是黃海漁場產量最高的時候,其他季節可能就要到更遠一些的公海里去捕撈,不然出一次海就可能血本無歸。”在遠洋捕撈作業中,人才和設備同樣重要,薛波直言,“我們經常需要到一些遠洋漁業發展較好的企業里挖人。”
青島遠洋漁業歷經十年輝煌 一朝遭遇滑鐵盧
????新政
????為遠洋漁船鼓起風帆
????今年十月初,青島市出臺了《關于加快遠洋漁業發展的意見》,市財政將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對遠洋漁業的發展給予扶持。記者了解到,遠洋漁業分為大洋性漁業和過洋性漁業,大洋性漁業是指在公海從事捕撈生產,而過洋性漁業則是通過和其他國家合作,在其他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內進行捕撈。
????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03年到2010年,青島只有福瑞的10條船從事公海及過洋性捕撈。未來我市將積極爭取捕撈配額,開發中西部太平洋、印度洋島國水域的金槍魚資源;開發利用北太平洋、東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公海的魷魚資源;積極開發秋刀魚等中上層漁業等。
????在提升過洋性漁業方面,則要幫扶漁企轉變合作模式。“過去都是企業自己出去,和其他國家的企業談合作,未來則可能鼓勵企業采取入漁國陸地投資等方式,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方式。”該負責人表示。
????對于遠洋漁企而言,青島“先干后補、以獎代補”的資金扶植政策將給他們帶來利好。例如,對符合國家遠洋漁業項目補助政策的新建遠洋漁船,參照國家補助標準,原則上給予建造費用20%的補助,補助金額最高不超過500萬元;對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新建800馬力以上遠洋漁船,原則上給予建造費用20%的補助,補助金額最高不超過200萬元;對符合青島市遠洋漁業發展規劃,新建450馬力以上從事季節性遠洋漁業項目的漁船,原則上給予建造費用15%的補助,補助金額最高可達到150萬元。
????在諸多利好政策催動下,有著先天優勢的青島遠洋漁業重塑輝煌不會遙遠。
????前景
????建造走向遠洋的“出口”
????“在國外港口停靠的時候,就知道專業港口的重要性。”薛波告訴記者,就在黃島董家口,未來將有一支全市規模最大的遠洋捕撈船隊在這里起航。“來港口停靠的遠洋船只多了,周邊的相關產業都會發展起來。”
????對于擁有8艘1000—1200馬力遠洋捕撈船,在建4艘魷魚釣船、秋刀魚捕撈船的魯海豐公司而言,除了擴大規模、多方合作以外,計劃建設在董家口的遠洋漁業基地則更讓他們興奮,這意味著青島即將成為北方遠洋漁業的集散中心,有了走向大洋的“出口”,不僅有利于公司船隊發展壯大,也能吸引外地遠洋漁業企業來青安家。市海洋與漁業局辦公室主任張永舉告訴記者,“十二五”期間,我市遠洋漁業將實現較大突破,預計到“十二五”末,全市遠洋漁船總數將達到100艘,遠洋漁業年產量超過3萬噸,遠洋自捕水產品回運量超過1.5萬噸。今年將在董家口港區開建占地2700畝的遠洋漁業基地,建設期五年,投資100億元,建成后或可成為全國最大的漁業基地,世界各地的遠洋捕撈船都可在此卸貨。一條集碼頭補給、漁船建造、維修保障、冷凍儲藏、精深加工配套為一身的遠洋漁業產業鏈正在建立。
????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經過多方努力,我市今年引進了青島遠洋漁業有限公司、青島中泰遠洋漁業有限公司、青島金城遠洋漁業有限公司、青島巨容遠洋漁業公司、青島永康順遠洋漁業有限公司等5家注冊資金1000萬元以上的外地遠洋漁業企業,全市遠洋漁業企業達到6家。目前,青島遠洋漁業有限公司新上的10艘大型拖網船已獲批開建,青島中泰遠洋漁業有限公司新上的8艘秋刀魚魷魚兼捕船、青島金城遠洋漁業有限公司新上的2艘秋刀魚魷魚兼捕船也均已獲批開建,另兩家企業正在申請中。以上項目建成后,全市遠洋漁船總數將達50艘以上,預計年總產量達到2萬噸、產值3億多元。根據最新的政策,對來青落戶注冊資金在5000萬元以上、帶來遠洋漁船5艘以上的大型遠洋漁業企業,我市一次性給予300萬元資金補助。除了建造“出口”,海外遠洋漁業基地的建設也被列入計劃中。記者獲悉,未來我市將鼓勵企業在主要集中作業海域的沿岸國和地區建立遠洋漁業基地,鼓勵將遠洋捕撈產品運回青島銷售。例如,對于運回的自捕超低溫金槍魚,按照海關統計量,每噸給予1000元的運輸費用補助。(記者 喬文心 通訊員 周健偉)
青島遠洋漁業歷經十年輝煌 一朝遭遇滑鐵盧
????從輝煌到“折戟”
????歷經十年輝煌
????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青島作為全國五大遠洋漁業基地之一,曾經走過了十幾年的輝煌之路。
????很多青島老遠洋人都知道,1987年是一個里程碑,這一年,青島海洋漁業公司的兩艘拖網漁船在西非岡比亞海域撒下了第一網,從而拉開了山東遠洋漁業在公海作業的大幕。
????“憑借著人員、資金、設備、地理等多方面的優勢,青島遠洋漁業發展的基礎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作為青島遠洋漁業輝煌時期的親歷者,今年51歲的郭加利談起當年的“光輝歲月”仍感慨不已。
????90年代初期,青島海洋漁業公司對遠洋捕撈的探索進一步加快,先后從德國、日本購置了三艘3000噸級、一艘5000噸級捕撈加工一體化遠洋漁船和一艘配套的大馬力運輸補給船。郭加利告訴記者,在那個年代,擁有如此大馬力遠洋捕撈加工漁船的企業,不僅在山東,就是放眼全國也是屈指可數。
????郭加利的海上生活持續了10多年,曾在新西蘭、阿根廷、秘魯等海域留下了自己的身影。“雖然遠洋捕撈投入大、風險大,但經濟效益也是非常可觀。只要能夠培養出素質過硬、經驗豐富、設備齊全的船隊,那么在幾年內就能夠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
????到了1995年,隨著近海漁業資源嚴重衰退,青島海洋漁業公司開始組建魷魚釣船隊開赴北太平洋、大西洋進行作業,取得了非常不錯的經濟效益。青島遠洋漁業發展漸臻巔峰,成了不少沿海城市爭相模仿的典范。
????“我最長的一次遠洋出海時間達到了22個月。當時,我們首先到阿根廷附近的福克蘭群島漁場,捕撈經濟價值高達每噸兩萬多元的小魷魚,但經過8個多月的作業,捕撈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由于郭加利的堅持和船員們的支持,他們隨后經過麥哲倫海峽,“轉戰”秘魯捕撈大魷魚,經過6個月的努力終于獲得了“大豐收”。
????“我們團隊在多年的遠洋捕撈經歷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大伙的干勁也非常足,即使在設備并不先進的當時,也能取得不錯的收益。”郭加利如此表示。
????遭遇轉型之困
????然而好光景只持續了十幾年,隨著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近海資源大幅度衰退和漁業企業轉型失敗,青島遠洋事業開始逐步走上了下坡路。
????1995年之后,青島近海資源的衰退速度之快,是當時很多從業人員都始料未及的。由于近海捕撈一直都是青島漁業公司的經濟支柱,當支柱漸成崩壞之勢時,必然也就波及到了遠洋漁業。
????“90年代前期,青島的漁場還很多,當時實行的是漁輪大承包制,多勞多得,所以大伙的積極性高、干勁足。”郭加利告訴記者,當時漁業公司每天的捕撈量都在一二百噸,也就是短短的五六年時間,青島近海資源已不能滿足公司的高速發展,而當時的遠洋捕撈還屬于輔助產業,規模并不是很大。公司從近海到遠洋,所能擁有轉型時間被急劇縮短,而這個“彎”又不得不拐。
????在此大背景下,作為大型國企,包袱沉重的青島海洋漁業公司后續資金投入沒跟上、多元化經營不善等因素也在慢慢發酵,導致“小舢板”重組為“巨輪”的遠洋夢想漸行漸遠。
????首先是青島遠洋船隊后續建設嚴重滯后。“直到90年代中后期青島近遠海資源嚴重衰減時,公司還一直在依托黃海造船廠制造8101、8154、8161等老型號漁船,最多時達到了120艘。”
????“青島海豐船運公司”是青島海洋漁業公司旗下的子公司,現任副經理的王合森,曾經是船只保養與維護的骨干人員,提起當時青島遠洋漁業的轉型之困,他打開了話匣子,“當時發展遠洋漁業已迫在眉睫,這些老型號船因為不具備遠洋捕撈的能力而相繼被賣掉,其中不少還是新船。”王合森表示,遠洋捕撈投入巨大,企業后續資金跟不上,無法添置設備先進的大型捕撈漁船,90年代初期購置的四艘二手舊船一直在遠洋捕撈中唱“主角”。
????這些舊船在隨后的長距離遠洋作業中疲態盡顯。1998年,在秘魯漁場的一次捕撈經歷讓船長郭加利終生難忘,“30多臺釣機,基本不空鉤,一竿下去就能釣起三只大魷魚,一條大魷魚就有上百斤。”但郭加利絲毫沒有感到“收獲的喜悅”,設備嚴重老化,船上三臺冷凍機壞了兩臺,幾十噸的魷魚只能晾在甲板上,這讓郭加利非常痛心,“遠洋漁場資源多得是,如果船上加工能力好的話,出海捕撈5、6千噸都沒問題。遠洋捕撈量上不去,全是設備拖的后腿。”
????其次是漁業公司經營舉步維艱,嚴重制約了遠洋漁業發展。90年代青島遠洋漁業所帶來的豐沛漁產,也并沒有很好地轉化為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在當時亟須提高遠洋海產品加工水平的關鍵時期,漁業公司卻將資金投入到把魚雜加工成魚粉的機器上。”王合森說,魚粉這種附加值較低的產品大多用于動物飼料,而且是依賴于當時已經衰竭的近遠海漁業資源,所以不久后,投入幾百萬的機器不得不廉價處理掉了。
????此外,薪資待遇低所帶來的人員流失,也是青島遠洋事業停滯不前的一個重要原因。“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很難想象遠洋捕撈的辛苦,每天都要在船上干到深夜,長期靠不了岸吃不到新鮮蔬菜,喝的是淡化水,船員們牙齦出血、頭發直掉。而頻頻發生的設備故障,更是大大加重了工作量。”一位從遠洋捕撈轉行的親歷者告訴記者,青島遠洋漁業從業人員的收入相對較低,上海一些遠洋公司給船長開出了四十萬元的年薪,而青島的遠洋企業還是“榮譽大于物質獎勵”的老辦法,這就讓一些經驗豐富的遠洋人才或轉行,或遠走他方。
????資金、設備、人員,各方面都跟不上,青島遠洋事業步履遲緩,很快被后起的沿海城市趕超。進入2000年后,青島海洋漁業公司再也沒有船只進行過遠洋捕撈,以前經營其相關產業如漁具生產、海產品加工等業務的廠房大部分已向外轉租。公司職工從當年最多時的12000多人,銳減到現在的400人左右。
????那個曾經承載了青島遠洋夢想的佼佼者,就這樣黯然謝幕了,留下的是難忘的帆影、激情的歲月和無盡的嘆息。(記者 鄒吉宏 梁辰)
上一篇:青島公布經限房申購家庭分數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