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遠洋漁業歷經十年輝煌 一朝遭遇滑鐵盧
從輝煌到“折戟”
歷經十年輝煌
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青島作為全國五大遠洋漁業基地之一,曾經走過了十幾年的輝煌之路。
很多青島老遠洋人都知道,1987年是一個里程碑,這一年,青島海洋漁業公司的兩艘拖網漁船在西非岡比亞海域撒下了第一網,從而拉開了山東遠洋漁業在公海作業的大幕。
“憑借著人員、資金、設備、地理等多方面的優勢,青島遠洋漁業發展的基礎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作為青島遠洋漁業輝煌時期的親歷者,今年51歲的郭加利談起當年的“光輝歲月”仍感慨不已。
90年代初期,青島海洋漁業公司對遠洋捕撈的探索進一步加快,先后從德國、日本購置了三艘3000噸級、一艘5000噸級捕撈加工一體化遠洋漁船和一艘配套的大馬力運輸補給船。郭加利告訴記者,在那個年代,擁有如此大馬力遠洋捕撈加工漁船的企業,不僅在山東,就是放眼全國也是屈指可數。
郭加利的海上生活持續了10多年,曾在新西蘭、阿根廷、秘魯等海域留下了自己的身影。“雖然遠洋捕撈投入大、風險大,但經濟效益也是非常可觀。只要能夠培養出素質過硬、經驗豐富、設備齊全的船隊,那么在幾年內就能夠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
到了1995年,隨著近海漁業資源嚴重衰退,青島海洋漁業公司開始組建魷魚釣船隊開赴北太平洋、大西洋進行作業,取得了非常不錯的經濟效益。青島遠洋漁業發展漸臻巔峰,成了不少沿海城市爭相模仿的典范。
“我最長的一次遠洋出海時間達到了22個月。當時,我們首先到阿根廷附近的福克蘭群島漁場,捕撈經濟價值高達每噸兩萬多元的小魷魚,但經過8個多月的作業,捕撈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由于郭加利的堅持和船員們的支持,他們隨后經過麥哲倫海峽,“轉戰”秘魯捕撈大魷魚,經過6個月的努力終于獲得了“大豐收”。
“我們團隊在多年的遠洋捕撈經歷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大伙的干勁也非常足,即使在設備并不先進的當時,也能取得不錯的收益。”郭加利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