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二:求幸福 愿意為了女友放棄工作
在這批90后大學生眼中,“事業有成”、“個人自由發展”等一些人生目標不如“家庭幸福”來得重要。“有些人一成功,首先感謝的是家庭。”山東科技大學網絡工程專業的大四學生寇鎮看到這幾個選項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家庭幸福”這個選項。
記者設置調查問卷選項時,本以為選擇“成功事業”和“個人自由發展”這兩項的人比較多,可出乎意料的是:選擇“家庭幸福”這一項的大學生竟占到66% 。
寇鎮有一個談了兩年的女朋友,目前感情穩定。“我剛看完美國大選,奧巴馬競選成功
后,首先感謝的是家人。我覺得對于這些成功人士來說,家庭幸福對他們最重要。”寇鎮說,“親人就在身邊兒鼓勵支持我們,只有家庭幸福,事業才會干得更起勁。”
明年,他跟女友將面臨不同的職業選擇。記者給他加了個問題:如果為了事業,放棄身邊的女朋友,你愿意嗎?他猶豫了一會兒說:“最好有折中的選項,能夠兼顧。”“那如果必須放棄一樣呢?”記者問。他想了想說:“那還是放棄工作吧。”
校園里的“創業哥”王文宏打理包子鋪的時候,他的女友一直陪在身邊。他同樣選擇了“家庭幸福”更重要。“最累的時候,我一天都沒時間吃飯,胃疼得厲害。女友一直在身邊兒支持著我,她是我的精神支柱。”王文宏笑著說。
對于90后來說,大學談戀愛似乎成了一門必修課。“90后大學生談戀愛是一種風氣,如果身邊同學都在談戀愛,還沒談的同學就成了整個宿舍的焦點,大家都會幫這個同學牽線搭橋。在我看來,90后大學生談戀愛可以分開來看:一方面,談戀愛為他們積累情感經歷,形成自己的感情觀。另一方面,90后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不缺少父母關愛,跟同齡人溝通方面,需要去掉比較自我的想法,談戀愛也許會起到作用。”青島科技大學一名任課教師介紹說。
一些成功人士事業有成后可能會“重走青春路”,因為他們后悔自己在青春年華光為事業付出而忽略了一些東西,但90后可能不會忽略這些東西。
特點三:很迷茫 不少大學生有規劃但是沒行動
11月16日到17日,青島大學2013屆畢業生大型供需見面洽談會在青島大學體育館舉辦。共有900余家單位參會,提供了15000個就業崗位。青島大學大四學生許佳琦雖然被成功保送本校研究生,可在大型招聘會上,她迷茫了。在這之前,憑借年級前十成績的她本可以沖擊更加心儀的學校。但是有保研保底,在最后她放棄了“沖一把”的想法,選擇將來繼續在本校上研究生。
“我想在課余期間找份實習工作,一方面可以為將來就業做準備,不斷給自己充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經濟獨立,賺自己的生活費,所以我參加了本次招聘會。參加招聘會給她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工作不難找,但是想找到稱心滿意的工作挺難。”許佳琦早上八點半左右就去打印簡歷,沒想到打印店里竟然擠滿了人,人家比她去得還早。招聘會在上午九點開始了,當時人并不算太多,可是到上午十點,會場里已經人山人海。
她拿著十多份打印好的簡歷尋找合適的崗位,簡歷上寫著:成績優秀、實習經驗豐富。她來到青島一家本土大型超市招聘攤位前,對方看了她的簡歷,簡單聊了幾句,露出滿意的表情。“當我告訴對方我已經保研,想找一份長期實習的工作時,面試人員的臉色變了,冷淡地說沒有這種工作,我只好轉身離開。”
當時她的心里有了落差。接著,她又去了旁邊一家全球五百強快餐企業交簡歷。“好不容易才輪到我,我交上我的第一份簡歷,簡單地說了一下我對見習店鋪經理的認識,跟工作人員的談話還算愉快。最后對方說,他們會對這些簡歷進行篩選,如果通過,會與我聯系。我微笑著說了聲謝謝然后離開了,不知為什么,離開的時候,我有種要把自己賣掉的感覺。”許佳琦說自己有些失落。“還好,畢竟已經被保研了。”
記者發出了400份調查問卷,填問卷的學生中有80個是大三學生。出來的結果卻耐人尋味:面對“你計劃多長時間找到工作”這個問題,7成的大四學生選擇了“畢業前找到”,8成以上的大三學生選擇“不找,打算考研。”幫著記者做統計的許佳琦說,“這很正常,大三時全班幾乎都打算考研,可真正到了大四,能有一半堅持下來就不錯了。到了大四下學期,一多半的人都去找工作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有沒有付諸實際行動?”選擇“有規劃,無行動”這一選項的占49%,選擇“正在行動”的只有14%。
敢對領導說不?
領導安排私事,九成肯去辦
“不情愿也得去做啊,你能不去?”90后的大學生李蕾很奇怪:“誰說我們叛逆了?”
正在做調查問卷的李蕾今年20歲了,是一個標準的90后。這個地質學專業的男生穿著一雙大紅色的運動鞋,頭上的劉海幾乎遮住了眼睛,似乎印證著其他人強貼在他們這一代人身上的標簽:“非主流”。但李蕾的言談舉止并沒有“叛逆”,面對“領導讓你替他辦一些私事,你愿意辦嗎?”這個問題,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馬上去辦,這是搞好關系的機會。”
記者統計后得知,選擇了“馬上去辦,這是搞好關系的機會”的大學生占56%,選擇“堅決拒絕去辦”的占2%。選擇“馬上去辦”和“不情愿也得去辦”人,加起來能占90%,剩下的選擇“躲起來不辦”。這和人們印象中90后應有的態度截然不同。
李蕾回憶了自己參加的一次投票活動:“評企業獎學金的時候,我們班有兩個候選人,你就是對他有意見,那也犯不上投反對票。反正其他人都不符合條件,你反對別人自己也拿不了。為什么要成為敢說不的一代?”在李蕾心里,在學校里也好,在社會也罷,與人為善、與別人搞好關系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沒有必要非得顯露個性。
同樣是90后的寇震認為:“即使有意見,也不會直接拒絕別人。”面對“領導安排的私事是否去辦”的問題,他選擇了“躲起來不辦。”1990出生的寇震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他說自己心里不會隨便贊同誰,但是“領導、老師安排你干活?不樂意能怎么樣,你還能不給人面子?”他不好意思地笑著說:“遇到這種事,我就偷偷躲起來。”對于網上流傳的制片人請90后實習生幫訂盒飯,實習生一點情面不留直接拒絕的事情,寇震和李蕾都認為:“那只是個別人,不能代表所有90后。”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靠對象養著沒意思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是很多大學生辯論賽的辯題。去年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70% 的受訪者認為干得好真的不如嫁得好。”這項調查結果讓很多女干部感到失望,這項調查結果是“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發布的,稱受訪者來自全國3萬個家庭。但是,90后大學生們的選擇或許會給那些失望者帶來一點希望。
記者的調查問卷顯示,面對這一問題時,選擇“不同意”的占65%。
陳婷在一家化妝品代理公司工作,她說自己干得挺好的,“嫁給有錢人也不一定比我現在強。”陳婷和她的同事都認為:“嫁人了,靠對象養著,自己不干活沒啥意思。”與其嫁給一個有錢人來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不如自己忙一點,“和別人交流、做活動很充實,很有成就感。”但是她并不完全排斥嫁給有錢人:“誰不想嫁給有錢人,這不廢話嗎?我的意思是,自己干工作也挺充實的,沒必要非得嫁給有錢人。”
21歲的姜曉琳堅定地認為:“嫁得好不如干得好。”姜曉琳是信息管理專業的一名女大學生,她很喜歡自己的專業。她告訴記者:“我們這個專業的男生多一些,但是我比較喜歡這個專業。要是畢業不干這行,不知道自己還能干什么,要是找個人嫁了、自己不用干活那就郁悶死了。”她覺得嫁人和工作不沖突,但是不能說嫁給有錢人自己就不用工作了,她覺得:“不工作就沒有人生樂趣了。”姜曉琳最得意的事是:“很多文科男生的電腦壞了,都找我修。”現在,姜曉琳被同學們稱為“電腦高手”,她很喜歡這個稱號,嫁人對她來說似乎還有些遙遠。
比起去年那份調查,選擇同意的人所占的比例下降了不少。
創業夢能否實現?想創業,可是還沒想好
李小棟(化名)在山東科技大學北門開了一家店。他2009年畢業,在母校門口創業,賣耳機、手機以及其他電子產品,他說自己店里經常有來做兼職的師弟、師妹,“都是90后。”來做兼職的很多學弟、學妹都向他表示過自己也想開店,但是在李小棟看來,他們大都有想法,真正動手的不多。
記者調查的結果和李小棟的判斷相吻合:近一半的被調查者選擇:“有規劃,暫無行動。”
馬寧是統計學專業的一名學生,他說自己打算創業,但是不知道干什么。他說:“在學校附近開書店、開餐館、賣衣服,這些我都想過,覺得都不大好干。”相比80后師哥李小棟,馬寧說自己不是很愁資金問題,馬寧的父母是做生意的,“我要是開店的話,他們都會支持我,就是我還沒考慮好該干點什么。”記者隨即問了幾十個人,他們大多表示:“可能會開網店,具體賣什么還沒想好,開店的錢肯定會向家里要。”
打算如何進職場?大多不愛網上投簡歷
馬寧說自己上小學就會上網,對電腦知識了如指掌。“上網打游戲、下電影,瀏覽網頁、看新聞、看球賽,這都是天天干的事。”但是面對“你愿意怎么進入職場”這個問題,選擇“網上投簡歷”的只有7%。
93%的人選擇了通過“考試”、“招聘會”或“熟人引薦”進入職場,學生馬文然說:“這很正常啊,現在天天上網,網上那么多信息,各種不靠譜!看不到實際情況,誰知道他們是不是騙人的。”馬文然選擇的是“招聘會”,因為他感覺這樣比較正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