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員艱難爬上船。
現(xiàn)狀: 正在逐漸消失的辛苦職業(yè)
位于青島開發(fā)區(qū)薛家島街道的山東村在進行改造之前,是一個典型的小漁村。村子三面是大山,前面就是海,幾乎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可以通往外面。
就是這樣一個祖祖輩輩靠海吃海的的小村莊,在1990年代的時候只有30多戶人家,100多人。但村里的“猛子”卻有30多人,也就是說基本上每家都有“猛子”。周圍的煙臺
談起到深海撈參的“猛子”為何越來越少,王彬德感觸很深,“這個活兒太辛苦了,年輕人都不愿意干,而且很多‘猛子’早就轉行了。”
早在1993年以前,青島開發(fā)區(qū)沿海海域都是“公海”,世代居住于此的老漁民們冬天沒事,就利用臨近過年的兩個月潛水撈海參,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猛子”。從1993年開始,沿海近海海域開始由個人承包出租,“猛子”失去了撈參的地方,紛紛開始轉行。一部分人轉向租賃近海搞養(yǎng)殖,收獲的時候自己潛水撈參,還有一部分人開始收購海參做生意,做起了老板。由于深海撈參很辛苦,年輕人也慢慢不再做這種工作。
出路: 承包近海養(yǎng)殖轉行當老板
尹寶德無疑是“猛子”們當中成功轉型的一個。1993年時他承包了一片海域,自己撈上來的海參沒有直接賣掉,而是開始向深加工轉型,加工成干海參后進行銷售,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目前已經(jīng)形成了海福康海參品牌。尹寶德告訴記者,在青島開發(fā)區(qū),像他這樣由“猛子”起家到有自己的海參品牌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比方說老尹家海參的經(jīng)理尹寶昌也是從16歲就開始當“猛子”逐步發(fā)展起來的。
記者采訪了解到,自1993年開始近海承包以后,隨著橋隧的開通,青島開發(fā)區(qū)南部沿海又進行了新一輪的拆遷改造,老漁村紛紛搬進了海景房,很多“猛子”們也富裕了起來,轉而進入海參銷售環(huán)節(jié),紛紛轉行當上了老板。(記者 潘旭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