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依法申報軍事保護設施
一直以來,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射擊場軍民用地地界不清晰,導致爭議;此外,射擊場方圓上百平方公里,射擊場場地管理所就幾個人,面對群眾“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侵蝕行為,也常常無可奈何……這些都給軍事設施保護帶來了困難。
如何解決?馬登見的答案是:必須以法律為武器,堅持軍事設施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首先是嚴格依法申報軍事
有法可依還要有法必依。近幾年,射擊場與駐地政府先后制定了《演習訓練場管理規定》等5個規范性文件,并與駐地派出所、畜牧水產局等執法單位建立軍事設施保護聯防機制,定期組織聯合執法檢查,嚴厲打擊破壞軍事設施的違法行為。去年9月,演訓場區數十根軌條砦鋼軌被盜,地方公安部門迅速開啟涉軍維權綠色通道,僅用50多個小時就抓獲犯罪嫌疑人,有力震懾了破壞軍事設施的違法犯罪活動。
新郎新娘將洞房讓給駐訓部隊居住、村民離家數天投親靠友為演習躲炮彈、養魚老伯把多余的賠償款如數退還……在采訪中筆者聽到許多駐地群眾支持部隊軍事訓練的一個個感人故事。
“這都得益于深入群眾開展的軍事設施保護宣傳教育和雙擁共建工作。”馬主任介紹,射擊場主要演訓場區居住著數百戶人家,與部隊軍事設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每次演習,他們都要深入場區附近村鎮進行走訪,并將部隊軍事設施保護的宣傳單送到群眾手中,耐心細致地向他們宣傳軍事訓練保護法律法規,對演習期間注意事項進行解釋說明,并及時將補償款送到群眾手中,用實際行動讓他們相信解放軍和他們是一家人,使他們既當演訓場區的“好鄰居”,也成為軍事設施的“守護神”。
一位村民因生活困難,曾偷偷用射擊場里的廢舊營房建起了豬圈,這個豬圈也成了全家重要的生活來源。射擊場發現后沒有簡單驅趕,而是定期派飼養員幫忙指導,還努力幫他在場區外協調一處豬圈。面對射擊場官兵的真情,這名村民主動拆除了豬圈,還自愿當上了場區管理員。
合作雙贏實現軍地共同發展
在射擊場邊的某村,有條“軍民同心路”一直被村民津津樂道。該村與射擊場區相鄰,地處較為偏僻,交通不便,由于經費不足,村里通往外界的道路始終都沒有修好,沙土路被村民們稱作是“晴天塵土飛,雨天泥水淌”。射擊場在修建通往場區的戰備公路時,特意向該村延伸了200多米,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
“射擊場離開發區不遠,交通便利,是一塊經濟發展的黃金寶地。”馬主任說,隨著駐地經濟飛速發展,地方改革開放、經濟建設與軍事設施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這些矛盾若得不到及時妥善的解決,既不利于軍事設施保護,也影響地方經濟的發展。
為此,射擊場從國防建設和地方經濟建設的大局出發,正確處理軍事設施保護與經濟建設、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積極與有關部門加強溝通,協調配合,妥善化解糾紛矛盾,在不影響部隊戰備訓練的前提下,積極支持地方建設。
幾年來,射擊場共投資約近500萬元,建設軍地雙方共同使用的戰備公路、軍民共建路7條共20多公里,為配合駐地道路建設出讓軍產用地近千平方米、遷移軍用通信光纜3.8公里,為駐地旅游開發避讓軍事訓練地域近兩平方公里。
駐地政府和群眾也積極為部隊訓練提供條件,駐地附近政府、企業多次出資為場區老舊營區進行翻新、改建;每到訓練時,訓練場區附近的群眾自發組織“警戒巡邏隊”和“軍事設施養護隊”;戰備公路兩旁的居民還主動拆除違建,確保軍車通行順暢。
筆者在射擊場區看到,如今一大批軍民兩用工程開工建設,既為部隊創造了良好的駐訓和軍事演練環境,也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建設,實現了軍地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