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所有的記者朋友,你們跑這么遠,在這里等這么長時間,我在這里說一聲抱歉。你們當中很多人打過我的手機、發過短信和郵件,但我實在是沒法處理,一開手機就響個不停,連條短信都看不了。所以不管你們有什么問題,我都非常愿意回答。”自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和高密就成了全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記者采訪中獲悉,因為一直忙于接待各路記者的采訪,莫言前天晚上僅睡了3個小時,但前來采訪的記者依
諾獎爭議看到人心和自己
記者:您在騰訊微博上說,“感謝朋友們對我的肯定,也感謝朋友們對我的批評。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人心,也看到了我自己。”請問人心是什么?您看到了怎樣的自己?
莫言:關于我獲獎的爭議網上大概有20多天了吧,我沒有刻意去看,偶爾上網看到各種各樣的意見。有挺我的,也有批評我的。對那些謾罵、人身攻擊就忽略不計了,對那些藝術批評的言論,語言泥沙畢現、小說立意不高等等,這是對我的幫助,對我以后避免類似問題,提高寫作水平;挺我的從文學的角度各種各樣的人發表各種各樣的言論,言由心生嘛,這就是見到人心;至于我自己,之前不知道這么多人喜歡我,也不知這么多人討厭我甚至仇恨我。因為在過去的時代,一個作家沒有這樣的機會,只有在網絡的時代,在微博時代,作家獲得這樣的機會,有了這樣的平臺,讓我知道,有人喜歡我的作品,也有這么多人對我的作品咬牙切齒,有這么多人對我的作品有中肯的、尖銳的批評。
“莫言熱”最多一個月
記者:目前社會的浮躁風,無論是閱讀上的浮躁,還是寫作上的浮躁,都對文學構成了傷害,你如何評價這一現象?
莫言:從時間分配上來講,那肯定是一種侵占了。聽音樂聽多了,看書的時間必然就少,你在網上聊天的時間多了,你干別的活的時間必然就少了。現在娛樂方式、休閑方式特別多,肯定會擠壓很多文學閱讀時間。我們小時候那種如癡如醉的閱讀,是因為沒有別的娛樂。那會兒假如有一個電視機,我也不去讀小說,我也天天抱著電視機看。但是我相信當大家玩了一圈之后回來,也許有一天會重新抱起一本書,體驗一下這種古典讀書的樂趣。
記者:實際上您的獲獎,有人認為將引發“莫言熱”或是“文學熱”,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莫言:我不希望有 “莫言熱”,如果不幸有了,希望它盡快冷卻,最多一個月,甚至更短,然后一切又回歸正常。我倒是很期待“文學熱”,希望更多的人閱讀文學,希望作家們努力寫作寫出更多優秀作品。至于青年人,我希望他們積極體驗、嘗試閱讀,一定會獲得極大的樂趣。
記者:你的不少作品都拍成了電影,很多大家都比較熟悉。這些電影對你的個人創作有什么幫助?
莫言:電影和文學,實際上是一對互相依賴的關系。好的小說、好的文學作品是基礎,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很多有名的電影都是改編自小說作品,這也是必須承認的。但反過來,如果一部小說改編成電影很成功,也會擴大這部小說的影響,也會提高原作者的知名度。《紅高粱》當年被張藝謀改編,第一次獲得國際上A級電影節大獎,反過來也提高了我的知名度,擴大了《紅高粱》這個小說的影響力。后來很多作家的作品也都是這樣。 不會移民連高密都不離開
記者:有一天,您會移民海外嗎?
莫言:離開這個國家干嘛?我連高密都不會離開。這個地方生我養我,這里朋友很多,食物也很適合,我想我永不會離開。當然,一個人有各種各樣選擇的自由。選擇去國外生活很好,留在國內也很好。但不能認為出去了就不愛國,留在國內的就愛國,這都是片面的。過去有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對的。那么,己之所欲,強施于人就對了嗎?你覺得羊肉好吃就逼著不吃羊肉的人吃好嗎?
記者:請您給全世界的讀者推薦一本中國的文學著作,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近現代的,或者您本人的?
莫言:從浩如煙海的書海中挑幾十本甚至幾百本都可以,它們都是一樣的好書,所以我沒法推薦。
記者:您下個月會參加瑞典的頒獎活動嗎?準備說些什么?
莫言:瑞典當然一定會去。至于講什么還沒有完全想好。即席回答往往不嚴謹,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所以我會寫出演講稿,所以現在無法透露。假如在這里把想說的都說了,也就不用去瑞典了。當然,一定是我最想說的心里話。
上一篇:青島唯一雙體渡輪出讓 輪渡主力退役
下一篇:五片危舊房改造 將建商貿新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