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奧運會青睞臨時場館
北京一些奧運場館的經營困境只是歷屆奧運會場館經營難問題的一個縮影。從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的巨大財政虧空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場館的大量閑置,對主辦城市來說,奧運會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在北京體育大學教授林顯鵬看來,絕大多數奧運場館還是要走市場化道路,其中“無形資產的利用”是重要途徑。
由于消費者的缺乏,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的一些游樂項目如賽艇已經取消,但另一項運動如龍舟賽卻以較快的速度發展起來。高嘉冬說:“龍舟賽參與者和參觀者非常多,而且賽事舉辦次數呈逐年遞增趨勢。據不完全統計,與去年相比,今年增幅高達50%左右。”
除了業主對場館商業化開發的探索外,林顯鵬覺得,政府也需要提供一定政策支持。
“目前,政府在政策方面對北京奧運場館基本沒有什么扶持。籌備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出臺的很多優惠政策,奧運會一結束就都終止了。”林顯鵬認為,當年的一些奧運政策應該延續,“比如免稅政策。營業稅按5%稅率收取,對于文化產業來說基本是免的,但是奧運場館并沒有享受到這項優惠政策。”
此外,安保費用也是奧運場館急需的一項政策優惠。8月11日晚在“鳥巢”舉辦的意大利超級杯比賽的安保費用高達200多萬元。“盡管‘鳥巢’只提供場地,安保費用由活動主辦方支付,但因為你收取活動主辦方這么多錢,使得一些主辦方很難把活動放在‘鳥巢’舉行。”林顯鵬說。
正當北京奧運會場館還在賽后經營發展之路上緩慢探索時,第30屆夏季奧運會主辦地倫敦則開始了新一輪的奧運場館建設。不過,這次倫敦卻呈現出與以往奧運會不同的面貌。
一位親歷了倫敦奧運賽事報道的記者說:“這次倫敦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你很難想象它會有這么大規模的臨時性場館。”倫敦奧運會只有6座新建場館,大部分臨時場館的材料在以后的場館中還可以重復使用。
“我們知道,4年前的奧運會為北京留下了‘鳥巢’和‘水立方’這樣的宏偉建筑。但在倫敦,我們希望用臨時建筑來使奧運公園變得豐滿。我認為我們有足夠的技術支持,可以為奧運會提供一個新的發展理念。”倫敦奧運公園主管設計師克里斯·喬普森說。
而在倫敦奧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看來,“臨時場館所體現的綠色、可持續建筑設計理念,無疑將成為倫敦對奧運會發展的最大貢獻。”
“考慮到國土面積、人口數量及運動人口、運動場館賽后使用率、經濟狀況等諸多因素,臨時場館對于2012年倫敦奧運會是最綠色、最省錢、最實用的高效選擇。”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