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場 “拼命三郎”總是帶頭沖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劉海寧有個綽號叫火場“拼命三郎”。所謂藝高人大膽,憑借吃苦訓練得來的精干技藝,積累下很豐富的救火搶險經驗,遇到大火險情,他總是沖在前面。16年的消防服役經歷,劉海寧參與滅火救災無數次,并受到支隊、大隊的表揚、嘉獎。
“印象最深刻的是2001年鐵路液化氣站發生的泄漏事故,這次讓我體會到作為一名消防兵所面臨的生死考驗,
奮勇排除“重磅炸彈”
更為嚴重的是液化氣站周圍,還有加油站、仙家寨供貿公司和飲料廠等單位,其中兩單位又分別貯有4個和6個汽油、柴油罐,貯油數十噸。發生意外的話,后果將不堪設想!他迅速按指揮員下達的命令,切斷了現場的電源,查找疏散了工作人員。隨后他和指揮員一起佩戴好空氣呼吸器后,深入被可燃氣體籠罩的罐區偵察。由于泄漏量大,整個罐體被白茫茫的氣霧包圍,他摸索著爬上鐵梯,登上罐底平臺,查清了泄漏點的位置和泄漏情況。隨后他帶領戰士,鋪設2條水帶線路,架設消防梯,在距離泄漏點不到4米的墻上和側門處,奮力揮掃著水槍,驅散白霧,清掃庫區殘余氣體,直到徹底消除了險情。
對話鐵人 消防兵的榮譽支撐我的信念
1996年,劉海寧中專畢業后參軍入伍,那年他18歲。如今當了16年兵,劉海寧甚至沒有握過一天真正的槍械,但隨時都要面對火場上的生命考驗,到底是什么樣的信念,支撐他在發生火災時總是第一個沖進火場?
記者:在大多數人心中真正軍人應該是手持鋼槍,沖鋒沙場的 “硬漢”,作為消防士兵,只能終日與水槍打交道,你不覺得有什么遺憾嗎?
劉海寧:說實話,入伍前我并沒有想得太多,只是很向往做一名手持鋼槍的軍人。但當我真正來到部隊,我的思想發生了根本的轉變。記得我1996年冬天剛到青島消防六中隊,隊部光榮榜正是1996年“8·18”石油公司火災中立功人員榜單。看著光榮榜,我一下明白了消防士兵無可替代的作用,看到戰友奮戰火場的圖片,感到他們很男人,我也希望向戰友那樣當一名頂天立地的火場英雄。消防兵的榮譽給了我堅守崗位的信念。
記者:除了榮譽,你認為當消防兵16年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劉海寧:在消防部隊服役16年,我認為最大的收獲是部隊歷練成就我堅強身體和性格。不怕大家笑話,我剛當新兵的時候體質很弱,但我就是有一股不服輸的牛脾氣,“當兵就要當好兵”是我的心中話。為增強體能,我從5公里跑開始,俯臥撐、舉杠鈴到綁腿負重,樣樣給自己加壓。為練好技能項目,我天天纏著老班長請教,操課時間拼命苦練,課余時間見縫插針,別人練一遍,我就兩遍、三遍、無數遍地揣摩動作要領。為了提高掛鉤梯成績,我在梯子上綁上了3公斤重的鉛塊,由于不得要領,梯子磕腿是常事,簡直是“腿無完膚”。直到現在用手摸一摸我的小腿骨仍然是坑坑洼洼像個 “搓板”。(記者 劉延青 實習生 張立婷 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