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利的牙齒、血紅的雙眼、時刻窺探水中生物的一舉一動,一旦獵物出現便蜂擁上前兇狠地撕咬。原本只會在恐怖電影中出現的場景,如今卻在廣西柳州真實地上演。近日原產于亞馬遜河的食人魚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在恐懼之余民眾擔心這種能夠吃人的魚會帶來一場生態災難。在多番找尋之下,記者打探到在膠州就有這樣一個食人魚養殖基地,隨后記者趕往這個養殖場,探尋食人魚的真面目。
青島有個食人魚基地
“你們一
“現在大家對這個食人魚都那么害怕,在我看來真沒必要,我以前還吃過呢,其實沒有那么危險。”趙先生說。
走進養殖場“揮汗如雨”
隨后記者立即與青島羅非魚良種場取得聯系,但遺憾的是工作人員表示領導目前不在,采訪事宜必須經過領導同意,因此暫時不能接受采訪,但在談話中工作人員表示養殖場確實曾養過食人魚。
昨日,記者再次與青島羅非魚良種場及膠州市膠東鎮政府取得聯系,下午在征得養殖場相關負責人同意的情況下,記者與膠東鎮政府工作人員一同來到養殖場內探尋神秘又令人恐懼的食人魚。
走進養殖場內,記者立刻便感覺到這里的溫度要高于附近其他地方,而養殖場的東邊就是一處正在工作的熱電廠,走在養殖場的路上,記者和工作人員汗如雨下。這樣高的溫度是否適合魚類生長?對此養殖場工程師趙立智表示,這樣的溫度對于熱帶魚來說再適合不過了,如果不這么熱,滿池塘的熱帶魚就危險了。
雖是養殖攻擊性驚人
跟隨趙工程師來到養殖場內的一處池塘前,此時幾名工人正在池塘邊工作。“小心點,這個池塘邊上路窄,別掉下去了。”見到記者在池塘邊走動,一名工人急忙提醒。之后記者從工人們的話語中獲悉,這個池塘就是食人魚的飼養池,此時在池子的底部100條由食人鯧和淡水白鯧組成的“狩獵部隊”正靜靜地游動著。
“現在池子里剩下的大都是淡水白鯧,屬于食人魚的同宗,雖然和野生食人鯧的攻擊性不可同日而語,但它的攻擊性依舊很驚人。”養殖場內的工人告訴記者,場內從1992年就引進了食人鯧,最多的時候一年能出產600萬尾。食人魚真的能夠吃人或動物嗎?趙工程師告訴記者,現在用來喂魚的魚食大都使用合成飼料,但這些池內的魚對肉食也很感興趣。
肉質鮮美南方受追捧
產出的食人魚被用于何種用途?對此趙工程師打趣地說道,即使是兇猛的食人魚也擺脫不了被人吃的命運。食人魚肉質鮮美,在南方地區頗受追捧,并且其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只要控制好溫度,食人魚的生長速度是很快的。“像我們現在養殖的羅非魚,從育苗到出產,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而食人魚的生長速度只要8個月左右,生長周期大大縮短。”趙工程師告訴記者,以前在養殖場內出產的食人魚大都被運往沈陽、哈爾濱及供膠州當地人食用和觀賞,在膠州當地曾經有一段時間還掀起過一股食用食人魚的熱潮。
市場太小養殖困難大
“我在這里干了十幾年了,記得最早的時候這種魚一斤能賣到25元以上,并且還要提前預訂才能買到。”趙工程師告訴記者,雖然曾經有過一段輝煌期,但現在食人魚的養殖困難重重,到目前為止就只剩下這100多尾。食人魚養殖為何難以為繼?趙工程師表示主要還是與當地人的飲食習慣有關,南方許多省份的居民以食用江魚和湖魚為主,而我們青島人主要以吃海魚為主,因此這類淡水魚很難打進市場;再者就是人們對這種魚存在一種意識上的恐懼,不敢吃,所以慢慢地養殖規模就小了。
水溫達不到泛濫有點難
食人魚不僅會攻擊人類,而且對其所在湖中的其它生物來說也是個“噩夢”,對此民眾和相關專家認為食人魚的泛濫將嚴重危害我國的生態環境。對此養殖場的工作人員表示,站在他們的角度看,食人魚要從養殖場內溜到附近的江河湖海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這里的養殖池全部都是人工挖掘的,與外面的河流不相通,并且每個池子都是封閉的,食人魚想從這里游出去除非是長了翅膀。”養殖場內的工人告訴記者。此外,養殖場相關負責人認為,即使會有漏網之魚不小心到了附近的河流中,也不會造成大規模泛濫的情況,“還有一個溫度的問題,熱電廠每天都在向我們這里供熱,如果達不到溫度這些熱帶魚是活不成的。”趙工程師告訴記者。
事情是否果真如此?記者咨詢了黃海水產研究所的水產專家,專家表示食人魚一類的熱帶魚生長溫度大都要達到18攝氏度以上,如果低于這個溫度,食人魚是沒有辦法生存的,南方部分江河流域溫度高,食人魚有生存的客觀條件,但是在北方,除了炎熱的夏季外,一般情況下根本滿足不了食人魚的生長溫度,到了寒冷的冬天許多食人魚就會自動消亡。
這些外來戶其實更危險
專家表示受地域條件的限制,食人魚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不太可能泛濫,相比之下一些適應能力更強的外來物種更需要警惕。像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美國牛蛙、福壽螺等,由于不受地域條件的限制,這一類生物生長泛濫的可能性很大,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更明顯。如果任由這些外來物種的入侵而不采取措施,大批外來物種成功入侵后,其生長態勢難以控制,將會壓制和排擠本地物種,危及本地物種的生態,最終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近年來相關研究證明,生態環境的破壞對農林牧漁等產業來說都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同時高額的防治費用也是極大的負擔。
美國白蛾:又名秋幕毛蟲、秋幕蛾,可危害林木、農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個種類,嚴重威脅養蠶業、林果業和城市綠化。
美國牛蛙:因食用而被廣泛引入世界各地,1959年引入我國。牛蛙適應性強,食性廣,天敵較少,壽命長,繁殖能力強,本地兩棲類則面臨減少和絕滅的危險,甚至已經影響到生物多樣性。
非洲大蝸牛:又名花螺、法國螺,繁殖力強,一次產卵數達100—400枚,作為人類的食物、寵物以及動物飼料等引入,啃咬農作物幼芽、嫩枝、嫩葉、樹莖表皮,已經成為危害農作物、蔬菜和生態系統的有害生物。
福壽螺:又名大瓶螺、蘋果螺,啃食很粗糙的植物,還能刮食藻類,其排泄物能污染水體。其對水稻生產造成的損失顯然大大超過其作為美食的價值。福壽螺也是卷棘口吸蟲、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本版撰稿攝影(除署名外)記者王曉先 于滈
上一篇:女子59歲方知自己是領養
下一篇:青島六家問題游泳館被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