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漏雨快撥電話
12個區市昨公布房管部門電話
在內蒙古路30號院內,施工隊伍正在對最后一棟老房實施屋頂及立面的維修整治,目前市北區已經展開對熱河路、遼寧路、華陽路和內蒙古路4條道路兩側的老舊危房外立面實施整治,共計8.9萬平方米,力爭7月底汛期到來之前全面完工。同時,12個區市也公布了相關部門的電話,市民遇到老房漏雨的情況,如何維修可撥打電話咨詢。
大雨不誤業戶賺錢
李村大集業戶大都照常經營河道未現水流
昨天上午10時,記者來到李村大集,昨天是農歷五月十七,正逢李村大集。大雨的到來并沒有影響河道業戶的正常經營,只是原本在路邊經營的業戶減少許多。記者在萬年泉路李村文化市場外看到,原本這里馬路上的空地是賣古玩、工藝品的區域,但因大雨,在這里擺攤的業戶少了很多,因為擔心雨淋,在這里擺攤的大都是一些賣花草和海貨的攤主。記者隨后來到李村河河底,李村河道并未出現水流,河道兩側的業戶也大都正常經營。眾多的攤主大都使用原來的太陽傘用來擋雨,只是逛李村大集的市民比往常少了很多。(記者 原野)
這棚戶區逢雨必淹
嘉興路4號雨水倒灌嚴重 居民叫苦不迭
從昨天凌晨開始的一場雨,讓市民們大呼過癮,然而家住嘉興路4號的居民卻為倒灌進家的雨水叫苦不迭。昨日記者來到嘉興路4號居民院看到,居民院內都是平房,雖然雨已停了幾個小時,但是由于是土路面,經過雨水浸泡變成了沼澤地,很多居民出入都穿著雨鞋。記者沿著土路往北走,這里的情況更加糟糕,一戶居民家的院子里不斷有水往外流,在門外的小路上流成了河,院子里水位已經逐漸下降,屋內被水泡得一片狼藉。
記者在院子里轉了一圈,發現每戶居民家門前都堆著沙袋,門檻也壘得很高。一戶居民家的院門門檻用磚頭砌了二十多公分高,院內的房間門前又用木板和水泥壘出三十多公分的攔水壩。“就這樣‘抗洪’,雨大的時候水照樣能灌進來。家里地面上根本不敢放東西。”一名居民指著墻上留下的水印說,排水溝不暢是造成積水的一個方面。記者在大院的西側看到,多條排水溝的水流到一條直徑二十厘米的管道里,還有幾處雨水篦子上面已經蓋上了厚厚的淤泥。
記者隨后將情況反映給興隆路街道辦事處,“嘉興路4號這片棚戶區屬于四方機廠職工宿舍,針對雨季雨水倒灌問題,我們制定了防汛應急預案,每逢下雨我們都準備鐵锨、沙袋等物資,并抽調人力組成應急小分隊。可是該棚戶區地勢較低,雨季水量很大,單從排水管道改造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曲副主任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將情況上報給相關部門,并且已經對棚戶區進行了拆遷摸底,具體拆遷事宜也會即將公布。(記者 于滈 王曉先)
帳篷三輪當房 柳樹底下避雨
三輪老人老崔將車子停在柳樹下“定居”
昨天上午,大雨下個不停,城陽康城路上,一棵柳樹下,停著一輛帳篷三輪車,一位老人從帳篷內伸出頭,打量著安靜的馬路。他就是三輪老人老崔(早報曾報道過)。
老崔說,離開彩虹橋后,他天天在高架橋周圍攬活,走到哪干到哪。補胎得花錢,他不舍得,反正到哪都能磨剪子、磨刀,索性在柳樹下“定居”下來。記者看到,三輪車的前后輪胎都癟了,車尾用石塊支撐起來,起到固定車子的作用。“我不打算回老家了,無論受多大的苦,我都要等兒子從監獄出來。”老崔告訴記者,他在東北老家的房子已經賣掉,也沒有其他親人,更何況,唯一的親人——兒子還在監獄服刑,他只有在城陽,靠磨刀、磨剪子維持生活。老崔說,他在城陽并不寂寞,經常有陌生人過來跟他打招呼,大伙都說,從報紙上認識他。甚至有許多以前幫助過他的好心人,四處打聽他的所在,專程來看他。“監獄的領導很好,他們允許我隨時看望兒子。”老崔告訴記者,上周五他又去監獄看了兒子,對于他的事情,兒子已經通過報紙知道了,兒子向他保證,以后再也不做違法的事了。“兒子讓我保重身體,好好活下去,他出獄后要孝順我。”想到未來的事,老崔笑了。(記者 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