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脅地球小行星有4700顆,專家推算
小行星撞地球 中國可能是重災區
英國《每日郵報》17日報道,美國太空總署(NASA)日前據天文衛星“廣域紅外探測器”發回的數據稱,在太空中,有約4700顆小行星可能對地球造成威脅,而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也據此發表研究指出,一旦有小行星撞擊地球,有10個“高危”國家,中國位居榜首。
NASA指出,這些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的運行軌道都與地
科學家詳細分析了具有威脅性的小行星的運行軌跡,他們認為除了落入海中外,這10個高危國家被撞擊的幾率最大。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一個新的計算機軟件系統,得出一旦地球遭受小行星撞擊后受影響最大國家的排名。得出這一結果的是南安普頓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洛倫德。她的博士畢業論文中介紹了其設計的“近地軌道緩沖支持系統”。她認為,利用這一軟件可測算出小行星撞擊地球后各地受影響的嚴重程度,以便為制定決策者提供參考。“近地軌道緩沖支持系統”在運算中采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物理效應、各種自然災害的歷史數據以及當地建筑的堅固程度等數據,可以推算出發生災害時受影響地區的撤離能力,還可以推算出當地的災后復原能力,以及確定哪些地方需要在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加強投入,以避免在大撤離時出現擁堵瓶頸。新朗
專家稱中國地大人多成撞擊重災區
小行星對地球的威脅到底有多大?本報記者昨晚采訪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行星天文學家王思潮先生。王思潮研究員表示,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脅確實存在,但人類對此并非無能為力。
可以人為減少發生幾率
王思潮研究員指出,小行星撞擊地球兩三千年才會發生一次。事實上,只有在小行星距離地球幾千公里時,受到地球引力吸引,才有可能與地球相撞,今后二三十年里,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僅為1%。目前,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正在太空搜索直徑在100米以上的小行星,對距離地球800萬公里以內的小行星進行追蹤,測算其與地球公轉軌道之間的距離。如果發現某顆小行星存在與地球發生碰撞的可能性,就會對其實行重點監視,采取措施使碰撞的可能性變小。
具體來說,一旦發現哪一顆小行星未來50年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達到10%,就可以采取措施逐漸改變其運行軌道。目前世界各國計劃在2020年前找出九成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小行星,采取措施改變其軌道,使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下降到一萬年發生一次。也就是說,人類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脅并非無能為力,雖然還無法確保不發生,但可以通過人為干預減少其發生幾率。
落入海洋可引發災難性海嘯
至于中國被推算為一旦遭受小行星撞擊受災最嚴重的國家,王思潮研究員認為原因有兩方面:一是中國的國土面積比較大,占到了全球面積的1/50。面積越大,受到撞擊的概率也越大;二是中國人口眾多,總人口近14億。與俄羅斯相比,雖然俄羅斯國土面積更大,但人口只有約1.5億,因此一旦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人員死傷,中國受影響的絕對人數比較大。
從另一方面講,海洋占到了地球表面的70%,小行星撞擊地球落入海洋的可能性更大。小行星撞擊海水會引發災難性海嘯。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底發生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15.6萬人喪生,而一旦小行星撞擊引發海嘯,死傷將比這更嚴重。但從地理環境來看,中國大陸架寬廣而平緩,并且有從日本列島到琉球群島的島弧保護,不利于海嘯的形成和傳播。而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海岸線更長,沿海的大城市更多,一旦出現星擊海嘯,可能會遭受重創。(記者 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