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東阿阿膠到水城明珠 傳統共現代一色 “魯花杯”第八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系列評論之11 大眾網特約評論員 丁琪 在一座城市的標志性符號中,聊城本土元素像山東其他城市一樣,以傳統的和現代的為區分。在這些傳統和現代的地域要素中,保留下來的和即將傳承發展的,其間的關聯類似一種血脈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一脈相連的“你”、“我”之間,常常提醒著“我們”對歷史和 所以我們說,從東阿阿膠到水城明珠,更意味著一種根植厚重發展背景之上的創造和基于現實、面向未來之間的融會貫通。 求真理、求定律以增進人類幸福,這是胡適眼中關于科學和文明的意味。背離自然和規律的做法,不是科學和文明的。就像聊城曾經的東阿阿膠更是現代和未來的,聊城過去不曾有的水城明珠也會在地域的血脈延續中成為歷史和過去。“叫電氣給我們趕車,叫電波給我們送信”,這是科學的本分,又何嘗不是帶領一方百姓謀取福祉的本分?利用科學的成果增進人生的幸福,又何嘗不是科學發展的要義? 科學發展的真理和定律,不僅有著一般規律,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科學發展更與本土化和地域性密切相關。“桔生淮南為橘,生于淮北為枳”。 一方水土的生活有著令人不可思議的同化力,而作為發展底色的人文風情亦有著貫通過去和未來的原生性。一個地域實踐科學發展,脫離不開根深蒂固的歷史和傳統。基于同化和原生的思考,聊城將過往看成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將未來看做一種博采眾長、溶于時代、關于本土地域的一種獨特表達。 從東阿阿膠到水城明珠,一步之遙中有自豪的歷史。從黃河孕育的農業文明到運河滋養的商業文明,從魯仲連射書救聊城、武松打虎等歷史典故到時代英模孔繁森、青年楷模張海迪,以及《水滸》、《聊齋》、《金瓶梅》、《老殘游記》等中國古典名著中有關古聊城和東昌湖的描寫,這些,都記敘著歷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城的博大和悠久。“八百斛之舟迅流無滯”成為聊城歷史大畫中濃烈的一筆,英雄輩出的土地上更盛開著古典文學的花朵。宋元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其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業已形成,而此時的歐洲正一蹶不振。 從東阿阿膠到水城明珠,一步之遙中有不停歇的創業。科學發展意味著思維方式的領先。思想的麻痹是最可怕的落后。聊城的項目突破、彎道超越、全面提升、爭先進位等發展理念,表現出立足實際的現實意義特點和籌謀長遠的發展概念。“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信發集團氧化鋁粉、祥光銅業20萬噸陰極銅、魯西化工基地、中華電力2×60萬千瓦機組、京九鐵路聊城段電氣化改造等一批大項目,其經濟效益業已顯現。聊城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問題上,確立加大優質高效投入的理念,更為經濟社會實現長遠發展積攢了強大后勁。帶領百姓創業,是為了大家共同的好日子。“十二五”期間,聊城主要是圍繞解決關系城鄉百姓切身利益的困難和問題,將更大精力放在民生問題上。 從東阿阿膠到水城明珠,一步之遙中有博大的包容。聊城人在繼承歷史傳統的同時,更鑄造博采眾長的心胸。“繼承”本身,實際上就包括“發展”。繼承意義上的發展,就是對適應時代的公序良俗的建樹,并改變固有秩序而進行重新組合。傳統之于未來,具有生命和活力。從遠古的一口古阿井到今天的東阿阿膠集約化、規模化生產,不僅是一種從手工作坊到機械化、科學化生產模式的進步,存在于探索與發現之中的傳統與現代的雙向互動關系,得益于包容的心胸。如果說昔日的“大京九”作為聊城開放、接納和走出去的階段性標志,隨著聊城火車站改造、邯濟鐵路復線、臨清至高唐高速公路、濟聊一級公路等的開通以及德商高速公路的動工,包容,更將成為聊城人按照“建設生態型強市名城”這一目標,以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提升論英雄,化危為機,實現彎道超越、籌謀長遠、積蓄力量、厚積薄發的新時期的包容。 從東阿阿膠到水城明珠,一步之遙中有自強的奮進。正如聊城市委書記宋遠方所言:“我市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后發城市”,“嚴峻的現實使我們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認識更加深刻,方向更加明確,行動更加自覺”。這種積極探索、主動融入、不坐等、不觀望的心態,正變成一種自上而下的行動力。善謀、實干,借勢而為、乘勢而上的理念,正在越來越多行業中表現。新時期的聊城誕生了全國勞模張國忠、白云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先進的力量更感召著諸多來自基層自主創業的青年人。東昌府區湖西街道辦事處八東村的趙一濤,全國青聯最高榮譽獎章——“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通過自籌資金辦學,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周邊農村兒童就學難的問題;關注民生、主動為社會承擔,為使白手興建的東昌府區愛心福利院按照高標準的公益性之路發展,趙一濤將福利院無償捐獻給東昌府區政府的義舉,一度成為媒體傳頌的佳話。“人活著最重要的就是干點事”。沒有豪言壯語,只因以深沉的情感愛著這片土地。這就是新時期自強奮進的聊城人。 在聊城“自豪、創業、包容、奮進”精神的感召下,來自基層的實干者正凝聚和發揚著水美土肥的聊城歷史和自強思進的新時代追求,成為汩汩流淌的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新生力量。聊城人的歷史和未來,借力構建和實干、借鑒和貫通,便僅一步之遙。這是科學發展的時代記錄,更以當下巨大的建構能力和縱深拓展能力,讓聊城人在發展的長河中每走一步,借更大的成功回望、以更強的信心成就、使更多的熱愛訴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