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家溝:土地股權化堪稱土地流轉的樣本 “魯花杯”第八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系列評論之(12) 大眾網特約評論員 伊茂林 有人做過這樣的調查:現在真正在農村種地的農民群體中,幾乎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現在的農民以50后、60年后為主,他們已經五六十歲了。也就是說,再過20年,當他們逐漸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我們將面臨無人種地的局面。 20年后,誰來種 不妨看看郭家溝的操作模式。郭家溝村現有耕地8000多畝,共有384戶、921人。2004年以來,按照統籌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思路,該村推進土地承包經營股權化,建立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對村里的土地確權登記,明確權益所屬人。在村民自愿前提下,按照每4畝地為1股的標準,將4684畝地折算成1171股,入股土地全部交給郭家溝生態農林開發公司經營,所得收益由合作社和公司按六四分成,社員每股每年保底收益1200元。入股流轉土地,建立了花生、黃煙、扁桃、板栗4個種植園區和無公害蔬菜、冬棗、金銀花3個種植基地,2011年又投資200萬元建設了8個高標準的有機蔬菜溫室大棚。由于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從種子開始,在農作物種植、管理、銷售的各個環節,都采取了一套嚴格的標準體系,土地收益大幅提高。村里幾乎沒有閑在家的村民,他們要么外出經營,要么在村里的公司打工,每年工資收入成倍提高。 像這樣采取承包經營權股權化的辦法,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量化為股權,農民可以用股權參與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從而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價值化和有償化。可以說,郭家溝的這種做法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這種改革為什么會得到農民擁護?因為它充分尊重并保障了農民的利益。它不是那種為流轉而流轉、為改革而改革的權宜之計,而是在流轉和改革中,找到了發展的后勁,有辦法、有制度、有市場讓農民的收益年年攀高。 郭家溝村的土地股權化之所以能夠成功,就在于它自覺運用了基本的市場規律,把土地資源變成了資本。資源只有進入市場才能變為資本,資本只有流動起來才能產生效益。推而廣之,用改革的辦法、市場的手段和創新的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順暢流動,就能極大地解放生產力,增強發展活力,有效破解轉變發展方式面臨的項目、資金、人才、市場等制約問題。 看了郭家溝村短短幾年由窮變富的實例,它讓人思考很多問題,包括農村大量閑置宅基地的有效利用等,都需要創新制度、創新模式,讓資源效益最大化。這樣可以引導資本市場逐漸向農村轉移,一方面為大量民間游資找到了投資方向,一方面大大改善了農村面貌,縮小城鄉差距。 反思這些年來的改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落后、農民貧窮,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可自由支配的生產資料。農民對土地沒有完全的處置權和收益權,使得土地不能作為生產要素進行有序流動。土地股權化,使土地由“死物品”變為“活資本”,從而使土地資本流動起來并能夠升值。當進城農民或者不愿種地的人將土地轉包甚至轉讓出去的時候,土地交易或抵押等能為土地擁有者提供直接的貨幣價值,這部分人就有了創業的本錢或者在城里買房的能力,農民擺脫了土地束縛,同時又賦予農民自由遷徙的權利,農民創業的壓力和進城的難度會大大減小。這樣,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才能在互相銜接中穩步推進,消除二元體制實現城鄉一體化,才不是一句空話。因此,探索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讓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以宅基地使用權入股,不失為一步好棋。 最后再插一句,郭家溝村的變化也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的原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當生產關系不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就要大膽的改、大膽的試。這也完全符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