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星定位 雷達24小時掃描違規船只 “名稱:魯東港漁63571,船舶種類:漁船,尺寸:24×8……”記者隨后來到青島市海事局海上搜救中心,張晉點開海事局船舶監控系統航道圖上一個綠色的圖標,立刻就顯示出漁船的詳細信息:“現在要求漁船打開AIS自動識別系統,漁船是否占航道捕魚,一目了然,大大方便了航道管理。 ”對于沒有打開自動識別系統的小漁船,也可以通過雷達系統看到綠色的回波。他數了一下,當天仍有20多條漁船停在大港航道。他告訴記者,市海事局負責貨船管理,市海洋與漁業局負責漁船管理,聯合執法對漁船占航道捕魚船只進行勸離,以清除隱患。 “大漁船動輒150-200米長,是小漁船的數倍,一旦發生事故,后果不堪設想。 ”張晉回憶道,2008年就曾經發生過一起撞船事故,兩條捕魚船正在靈山島附近的航道進行拖網捕撈,一艘大貨輪撞到船網,將漁船帶翻,兩名漁民掉入海中,千鈞一發之際,執法人員派潛水員好不容易才救上兩人。 執法人員告訴記者,根據《青島市海上交通安全條例》,在港區水域、禁航區、通航密集區、航路、航道、錨地等區域內,從事養殖、捕撈、垂釣等活動,或者擅自從事游覽、體育運動、科研或者其它可能影響航運安全活動的,責令改正,對責任人處以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新聞延伸 過度捕撈近海面條魚鲅魚和鱽魚年年減產 “面條魚本身并沒有多大的營養價值,屬于低質魚類。以前是用作餌料,并沒有多少人吃。”青島市漁港監督管理站站長汪洪山告訴記者,面條魚春天繁殖,這種魚喜歡鉆到沙里,所以被稱為“沙里鉆”,是青島黃海、渤海一帶海域的特產,以前青島魚類豐富,很少有人會吃這種小魚,但隨著大魚的減少,面條魚也逐漸走上了市民的餐桌。 “以前在海上捕撈到面條魚都扔了,現在海洋魚類少了,沒了大魚就只好捕小魚;再加上青島養殖業發達,正好可以捕撈上來送到養殖場當魚食,但現在的面條魚明顯比前幾年少了。”漁民孫學江也告訴記者,面條魚的生命期限只有一兩年,幼魚性成熟之后就會死亡。捕撈船從膠南一氣捕到嶗山口一線,為了增加產量,有的捕撈船使用拖網捕撈面條魚,拖網是“絕戶網”的一種,一次可以撈上3000-5000斤,多的時候可以達到幾萬斤。 每年5-7月份,鲅魚成群地游到青島近海,主要以面條魚為食,形成鲅魚漁汛。如果過度捕撈面條魚,就會導致食物鏈的中斷,鲅魚可能也就不會再“光臨”青島近海。近年以來,由于近海捕撈強度過大,已經很少見到魚群,鲅魚和魚的產量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遞減,尤其是去年產量較前年幾乎是減半:“現在很少見到魚群,鲅魚非常分散,漁汛幾近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