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大違約成本、重塑公信力才是治本之策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銀行職員并不反對保險公司人員在銀行網點常駐推銷保險產品,并認為這是“雙贏”,關鍵在于如何有效地規范銷售行為。 重慶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表示,從市場營銷的技術角度看,企業利用相關產業、相關行業和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去擴展銷售渠道本身無可厚非,關鍵在于合法合理地利用這些銷售渠道。 “對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存在的問題進行規范是好的,但是不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值得商榷。保險公司利用銀行儲戶多的特點在銀行網點銷售保險沒有錯,既可以增加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收入,也可以為需要購買保險產品的消費者提供便利。銀行和保險公司作為企業是需要盈利的,如果強制用行政手段予以禁止,再加上監管不到位,必然會導致政策執行不力,監管部門的信譽受損。”廖成林說。 專家認為,目前銀保市場的問題是保險銷售混亂、誠信讓位于利益。廖成林建議,首先應從立法上加大企業的失信成本,對違約違法企業處以重罰,讓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其次,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管,可通過監控設備、產品公示、要求保險銷售人員必須亮明身份等措施消除信息不對稱,并加大維權意識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維權能力。 廖成林說:“盡管主管部門、法律法規有規定,但是在具體的利益面前,企業常常將誠信丟棄,其實質是違約成本太低、維權成本太高所致。只有疏堵結合、合理制定政策,通過加大違約成本、提高維權力度、規范市場行為,讓保險產品重獲公信力,才能從根本上鏟除‘存單變保單’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