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市一家超市有機蔬菜專區,有機蔬菜價格要遠遠高于其它蔬菜。新華記者郭緒雷攝
認證環節:幾萬元叫賣“有機”證書
根據超市提供的信息,記者聯系上一位常年在北京、山東、廣西等地做“有機食品”收購、加工、包裝的經紀人劉剛。他表示,有機食品行業之亂,關鍵是認證環節隨意性大。
“像中綠華夏、南京國環等知名認證機構還可以,但對不少認證機構來說,你只要花兩三萬塊錢,基本就能拿下有機食品認證。”劉剛透露,交了錢,一些認證機構或中介公司會派專人幫助“搞定”申請、文件審核、實地檢查等認證全流程。
不僅如此,因受利益驅動,有些認證機構甚至主動找加工企業花錢買有機食品認證。
山東壽光市硯祥有機蔬菜公司就曾被“游說”。這家公司總經理張硯祥坦言:“我們公司的多個蔬菜品種通過中綠華夏有機認證后,不少認證機構就主動打電話給我,說只要交錢,最多一個月就能把沒通過認證的菜品也認證了。這不是亂套了嗎?”
根據劉剛提供的線索,記者聯系到上海一家包裝印刷公司。在電話中,對方直言,可根據客戶要求印制“有機認證”“綠色認證”等各種標簽,也可以將“有機認證”直接印刷到包裝盒上,根據包裝材質不同單個費用從幾毛錢至幾百元不等。
因為認證環節不規范,導致“有機食品”滿天飛,行業誠信度下降。劉剛說:“有的企業收購普通食品后,經過簡單加工包裝后,干脆直接貼上假冒有機認證標識,這樣做獲利往往翻番,個別品種甚至超過500%。”
針對認證中出現的問題,記者聯系到負有監管責任的國家認監委。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按照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國家認監委應組織地方認證監管機構對有機產品認證,但目前有機食品監管體制還不完善,僅靠認監委一個部門很難進行“全覆蓋監管”。
山東省農科院農產品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曉燕表示,目前我國有機食品認證資質審查不嚴,特別是一些中介公司也在承攬認證業務,擾亂了有機食品認證管理體系,應當引起重視。
生產監管:不靠“標準”靠“自律”
按照國際標準,有機食品來自嚴格的有機農業生產體系,那么有機食品究竟是怎樣生產的?記者為此走訪了山東、廣西多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
山東肥城市已種植有機菜十多年,目前已發展到17.8萬畝,在業內有“全國有機蔬菜第一縣”稱謂。該市邊院鎮濟河堂村農民朱慶國說,有機蔬菜是“金字招牌”,當地不少農民靠它發了財,因此大家自覺維護這塊牌子。在有機菜園里,肥料用的是農家肥,防治害蟲用的是防蟲燈等生物手段,平時有專人巡邏,外人不準進入。
“有機食品的生產成本要高出普通食品許多。” 廣西八桂田園生產部負責人韋志林說,以有機菜心為例,種植一畝菜心所需的肥料、人工、防蟲設施、認證管理費等大約為7000元,因此每公斤有機菜心的生產成本約為14元,是普通菜心的幾倍。
正因有機食品生產成本高,一些生產者出于利益計算,很難嚴格按標準生產。在山東、廣西一些有機蔬菜生產基地,個別農民坦承“為了增產,使用過違規的化肥、農藥”,也有農民坦言“盡管有生產標準,但實際操作就靠自律,誰來監管?”。
“有機食品全程監管存在交叉或空擋。”山東肥城市農業局副局長趙勝文等人表示,農業部門管生產,認監委管認證,工商部門管流通,衛生部門管餐桌,哪個部門都說得上話,但哪個部門也不是完全說了算。“哪怕只有一個部門監管缺位,也無法管好有機食品。”
“九龍治水”搞不好有機食品,全程監管需要管理創新。趙曉燕等專家表示,當務之急是專項整治認證領域之亂,同時重拳打擊假冒有機食品,將違規經營者逐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