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講述 近兩年,青島火熱的出國潮與日俱增。“據不完全統計,島城現在每年有5000人左右的留學生,而且這個數字在不斷刷新。”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記者采訪發現,現在海歸變“海待”的故事依然在重復上演,然而也有借助國外跳板成功實現轉型的代表。針對出國后出現的兩極分化,高考志愿填報專家婁雷表示,出國留學不是逃避壓力,而是要對未來發展做一種選擇。“無論是國內上學還是國外上學,其目的 留學鍍金變成“真金” 能夠進入“常春藤”名校,對呂燕來說一直是夢寐以求的事,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就讀的她,也曾試圖通過申請轉校進入布朗大學,但均以失敗告終。“我本科學的是計算機專業,我用了三年時間將大學四年課程念完,而且GPA(平均成績點數)達到3.65,數學成績特別好,在全美也能達到一流大學的基本條件。2010年6月份,我想申請布朗大學的金融工程專業,幾經申請最后終于接到了名校的Offer。”呂燕說,“國外的生活讓我拓寬了眼界,名校的求學經歷也為我今后鋪好了道路。”據了解,呂燕畢業后就會回國,她已經與一家世界500強的在華企業達成了初步簽約意向。 海歸回國成了“海待” 王一涵2005年大學畢業,由于考研失敗找不到好工作,決定出國。“其實家里的境遇并不寬松,當時辦出國的費用就花了6萬塊。”王一涵告訴記者,母親早已退休,每月只有1000多元退休金,父親在她大學畢業那年查出了肝癌晚期,家里花銷特別大。“父母拿出了為數不多的積蓄供我出國讀書。”由于成績一般,王一涵去了韓國留學,本科在國內學的是漢語言文學,出國后她先學了一年韓語,研究生階段學的還是漢語言文學。“2010年年初我回國了,還是面臨找工作。在家待了半年,最后與一家私立院校簽訂了臨時合同,教韓語。”然而由于招生不景氣,今年該校取消了韓語專業的招生,王一涵失業了。說起這段經歷,王一涵不愿提起,畢竟花了那么多的錢,最后回國仍然面臨回家待業的遭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