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仿“彈藥箱”的酒瓶和包裝箱,箱子由純木制成,厚度足有一厘米。江魯攝 3.倡導全社會樹立環保、節約、創意型包裝理念。通過經濟手段對于生產環節加以引導。根據產品包裝的具體情況征收或減免相應稅費,如:對奢華包裝增加征收資源稅、環境處置稅,對于簡易包裝、再生包裝等綠色包裝產品適當減免稅費。 問:過度包裝作為一種不正常的市場現象,應該說與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有著直接關系,因 答:過度包裝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費者好形式、圖面子,簡單地認為包裝好就是質量好,這一心理助推了商家的過度包裝。另一方面,社會不正之風為過度包裝、豪華包裝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對于遏制過度包裝,希望消費者根據我會發布的《科學消費指引》,選擇理性消費、適度消費、綠色消費。消費者要自覺抵制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清醒地認識到過度包裝的消費不僅會加重自身的經濟負擔,還會帶來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影響人類長遠利益。因此,消費者有責任通過改變自己的消費行為對環境保護發揮積極作用,為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問:對于過度包裝中隱含的商業欺詐,消費者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答:對于這方面的消費者維權問題,目前我國尚無明確法律依據。 問:針對產品的過度包裝問題,中消協近年來做了哪些工作? 答:2007年春節中消協曾發出消費提示《拒購過度包裝禮品不給親情友情注水》,特別提示消費者:拒絕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作為禮品,不給親情友情注水,更不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促銷貨買單;送禮品不攀比,對方有用的東西才是您最好的禮品。將用在包裝上的錢省下來,買一件小而精的禮品更能體現您濃濃的親情和友情。 為倡導企業自覺保護消費者利益,2007年3月15日,中消協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消費維權現狀,制訂了《良好企業保護消費者利益社會責任導則》。 2008年8月,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包裝聯合會、中國保健協會共同發出“適度包裝,節約資源”的倡議,倡導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聯合起來,共同遏制過度包裝。 2009年3月15日,為引導消費者科學、合理、健康、文明消費,中消協又推出了《科學消費指引》。 中消協及四行業協會的聯合倡議(鏈接) 產品生產企業應不以包裝為噱頭,自覺抵制過度包裝,將包裝定位在滿足商品包裝需求上,并且易于回收、處理利用,著力為消費者提供貨真價實的產品。提倡包裝物重復使用,確保包裝結構、包裝成本和內容品的質量和規格相適應。做到適度包裝、科學定價、合理營銷。 包裝生產企業對包裝應不推波助瀾,應積極研發有利于節約資源、回收利用的包裝新材料、新技術,著力推廣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包裝新設計、新工藝、新產品。倡導商品生產企業創新型包裝理念,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對商品包裝進行簡化、“瘦身”。 商貿流通企業應充分發揮流通對生產的引導作用,不采購、不銷售過度包裝商品,制定拒絕銷售過度包裝商品的具體措施,積極完善包裝物回收利用的管理制度,引導崇尚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社會風氣。 消費者不購買過度包裝商品,增強能源憂患意識,做到理性消費、綠色消費,選購簡單、適度包裝的商品。(記者 趙蓓蓓) 樹立以低碳為榮的社會風尚 我國政府早已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但要落到實處,還有賴于加強立法和監管。對那些過度包裝糟蹋資源的企業,要罰得它入不敷出,讓其承擔高額違法成本;全社會也應樹立以低碳、環保、節約資源為榮、浪費資源為恥的文明風尚,自覺抵制過度包裝,讓糟蹋資源的惡行成為過街老鼠。 當今世界,追求低碳、環保、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時尚。在西方發達國家,根本看不到中國超市里那么多豪華包裝的食品、飲品,商場無論是賣面包、點心、水果,還是酒類、茶葉和藥品,所用包裝幾乎都是一個牛皮紙袋。這種紙袋不僅成本低,而且環保,可以多次使用,也可回收利用,不能用了也會遇水溶解,不會污染環境。如果超市里真有過度包裝,消費者會覺得受到欺詐,會投訴,生產商會受罰。 我國是資源匱乏國家,生態環境問題已相當嚴重,但資源和能源卻浪費驚人,一些行業、企業過度包裝糟蹋資源的行徑已到了愚昧和不講公德的地步!僅以粽子、月餅包裝為例,明明只有幾個粽子、月餅,有個環保紙袋就可以了,卻非要弄五六層軟硬豪華包裝。用硬紙盒甚至木材盒做食品包裝,本身也污染食品,紙盒和木盒要噴刷化學涂料顏料,層板更含有有害粘合物,如今打開國內的許多食品禮盒,都有一股濃烈氣味,這其實是包裝污染,有害消費者的健康。現在的生產廠商只管賣包裝,把幾十元的食品過度包裝后賣出幾百元甚至幾千元的價錢,卻根本不管消費者的健康,這是缺德!四川某地生產的禮盒裝“三絕”,除了外套豪華禮品袋,還有一個重達4斤多的木質座硬盒,里面只裝了不到半斤張飛牛肉、一小瓶醋和幾兩香菇。如此揮霍資源、忽悠消費者,實在可惡、可恥、可怕。 生產奢侈包裝的背后是明目張膽的欺詐,卻基本沒有制約,企業攀比著糟蹋資源,卻可以不受譴責,不受懲罰。雖然去年4月1日《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開始實施,但過度包裝問題依然嚴重。地方政府為了GDP和當地企業利益,對企業違規行為睜只眼閉只眼,即便查處也是隔靴搔癢,更多的是壓根兒不管。企業違規風險、成本如此之低,有誰在乎?此外,社會對過度包裝寬容度太高,雖然滿目皆是昂貴的包裝垃圾,卻極少有人去譴責、投訴,輿論對過度包裝行為也抨擊不力,社會沒有形成以節約資源為榮、浪費資源為恥的公德和風尚。 要從根本上解決過度包裝糟蹋資源的問題,首先要加快立法。政府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監管,要經常到商場超市暗訪取樣,發現過度包裝商品應立即讓其下架,公開處罰、曝光,讓過度包裝產品沒有立足之地。今年中秋又快到了,管理層和媒體不應老放馬后炮,而應提前打“預防針”,及時把那些過度包裝商品“揪”出來曝光,趕下貨架。同時要獎勵、推介那些“低碳”包裝的產品。要加強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鼓勵大眾抵制、投訴過度包裝的產品。要大力宣傳、褒揚低碳、綠色、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使之成為社會風尚,成為公民的自覺行動。只有這樣,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才不會是一句空話。(四川成都羊慧明) 遏制過度包裝亟須立法跟進 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遏制過度包裝問題,最為有效的措施是立法,而我國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統一的包裝法,對包裝行業所涉及的法律規范散見于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以及一些零散的行業法規和規章、標準中,這種立法的滯后性非常不利于過度包裝的有效防范,因此包裝法的出臺迫在眉睫。 國外包裝立法經驗:明令禁止欺騙性包裝,規定具體、嚴格,強調可回收性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個對有關包裝廢棄物立法的國家,從包裝的源頭——設計著手,對包裝設計產業化的材料損耗進行限制,規定包裝必須采用可回收和可循環使用的材料。其包裝法還規定,如果一次性飲料包裝的回收率低于72%,則強制性的押金制度必須實行。 美國的聯邦法律明確禁止欺騙性包裝,規定凡包裝體積明顯超過商品本身的10%以及包裝費用明顯超出商品的30%,就應判定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商業欺詐”,即欺騙性包裝。美國各個州制定的包裝方面的法律中也有這方面的規定。 日本的《包裝新指引》對包裝體積和包裝價值作了詳細的數據規定:容器內的空位不應超過容器體積的20%;包裝成本不應超過產品出售價的15%;包裝應正確顯示產品的價值,以免對消費者產生誤導。同時,日本在《商品禮盒包裝適當化綱要》中規定:包裝容器的間隙原則是不可超過整個容器的20%;商品與商品之間的間隙必須在1厘米以下;商品與包裝箱內壁間隙必須保持在5毫米以下;包裝費用必須在整個產品價格的15%以下。 我國包裝立法現狀:尚無專門法律,仍在完善中的《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條例》未體現消費者權益和社會權益 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第20條規定:“產品和包裝物的設計,應當考慮其在生命周期中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優先選擇無毒、無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企業應當對產品進行合理包裝,減少包裝材料的過度使用和包裝性廢物的產生。”該法的宗旨是在宏觀上促進清潔生產的形成,因此,對于其中的產品過度包裝問題,只有簡單的規定,缺乏可操作性。 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循環經濟促進法明確規定,設計產品包裝物應當執行產品包裝標準,防止過度包裝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但循環經濟法是一部框架法,不可能對過度包裝這一事項做出非常細致的規定,對規范過度包裝也缺乏可操作性。 迄今為止我國有3項針對過度包裝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月餅強制性國家標準》、《限制商品過度包裝通則》和《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但由于缺乏有關包裝的統一法律規制,沒有明確具體的立法精神,很難有效控制過度包裝問題。 2008年就列入立法規劃、目前仍在完善中的《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條例》涉及過度包裝的界定、產品包裝的相關技術參數、商品包裝的循環使用、對包裝企業的監管處罰等規定。但該條例的明顯不足,是僅把商品過度包裝看作一個商業問題,尋求的解決之道自然是對企業進行約束以完成監管職責。其實,過度包裝還涉及很多公共資源、公共利益等問題。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過度包裝涉嫌商業欺詐,有損消費者的權益;從社會角度來看,它浪費公共資源,違背公共利益。但在該條例中,消費者權益和社會權益都沒有得到體現,整個抑制行動也就變成了監管者與企業之間的博弈。雖然違法企業會受到監管部門的罰款懲處,但它并不需要為自己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消費者權益侵害承擔責任。 應盡快出臺包裝法及配套措施,立法可借鑒國外經驗 法律具有規范性和標準性,立法的完善使企業在包裝生產過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目前,我國需要盡快制定、出臺包裝法,就包裝法律問題進行統一規范,并在這一法律框架下,根據不同的問題進一步出臺相關配套措施,以形成法律法規標準相配套的比較完善的包裝法律體系。在立法時我們不妨學習、借鑒一下他國的成功經驗:嚴格的量化規定保證執法工作的可操作性;對“欺騙性包裝”的認定和處罰為消費者提供侵權救濟的途徑;抵押金制度的強制實行引導人們改掉使用一次性飲料包裝的消費習慣,轉向更有利于環保的可多次使用的包裝;追究生產者的環境責任,激發包裝生產商簡化包裝的內在動力,從而在源頭上對包裝廢棄物實行有效的控制。(河南省社科院王運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