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六月十九日在北京某大商場拍攝的白酒包裝。江魯攝
幾年前,我到法國看望在那里讀書的女兒,在她法國老師艾拉格家里住了幾天。在她家,我看到了久違的菜籃子。有時,我會提著籃子和艾拉格一起到超市買菜。在歐洲國家的超市里,幾乎看不到過度包裝的產品,因為在那里,不僅有嚴格的法律約束,低碳、環保也已成時尚,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浪費資源、污染環境者會為人所鄙視、所不齒,甚至還會被投
訴。
我國的情形卻恰恰相反。近些年,商品包裝越來越豪華、繁復,且禁而不止,特別是那些通常被作為禮品的商品,其包裝之奢華完全可以用登峰造極來形容。
應該說,我國近二三十年的發展速度是相當驚人的,但人們的奢侈浪費也同樣驚人,產品的過度包裝不過是這種奢侈浪費的一個反映。奢華的包裝折射出的是社會的浮華。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古老國度終于從溫飽不足問題的困苦中解脫出來,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盡管國家、國民仍然面臨著教育、醫療、住房、出行、養老、環境、生態等諸多生存與發展的問題,但無論逐漸富裕起來的百姓還是腰包越來越鼓的政府,似乎都被一種追求奢華的欲望牽引著、推動著。從一些地方政府辦公樓的“宏大敘事”,到隨處可見的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從居高不下的住房空置率,到數量驚人的城市泔水及包裝垃圾;從世界各地奢侈品店中國人狂熱的身影,到內地大大小小城市街道炫目的燈火,不由得讓人恍惚與迷惑:這還是個貧困人口居世界第二、資源嚴重匱乏、生態環境嚴峻、有著勤儉節約傳統的國家嗎?這些國情與傳統,恐怕許多人已經忘記、忽略或者根本就不關心了,他們的內心被利益、權力、貪欲、面子、虛榮、享樂所占據,喪失了責任、內省、節制及憂患意識。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先賢們的這些至理名言,難道今人都忘記了嗎?
要知道,當今國人的奢侈浪費、社會的浮華奢靡是要由子孫后代來買單的。這無疑是在作孽!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要改變這種不良現狀,除了要靠法律、制度助推外,國人也需要多來幾次“頭腦風暴”:革除陳舊理念習俗,樹立現代文明理念——法治、環保、低碳、監督、制約、維權……(趙蓓蓓)
中消協:選擇綠色消費 抵制過度包裝
近日,就過度包裝與消費者的相關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有關負責人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問:近些年,過度包裝在我國愈演愈烈、禁而不止,消費者往往成了“冤大頭”。過度包裝究竟對消費者的權益造成了哪些損害?
答:市場經濟條件下,良好適度的包裝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愉悅和便利。但是,任何包裝都有一個適度的問題,過度包裝,就會損害消費者的權益。消費者權益包括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
過度包裝會使商品的實際價值與包裝后的價值嚴重不符,如果標簽內容不清,還可能存在誤導之嫌。而包裝成本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也會增加消費者的經濟負擔。
過度包裝助長了社會上存在的不良風氣,影響了行業的正當競爭,也阻礙了科學、健康、文明消費理念的樹立。
過度包裝也損害了消費者的長遠利益。過度包裝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增加了垃圾處置的困難,影響和限制了我們子孫后代的消費權利。
問:有不少人提出,應運用法律手段對愈演愈烈的過度包裝現象加以限制。我國至今尚無一個限制過度包裝的專門法律。對頗為“難產”、仍在制定之中的《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條例》,中消協有什么建議與期待?
答: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我們建議:
1.對過度包裝作出明確界定,進一步明確判定標準。
2.對過度包裝行為提高處罰額度,對受損害的消費者給予相應賠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