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向南、向東、向西、向北 ——建國后的青島版圖路徑 建國后,青島的版圖實際上經歷了沿灣發展重心在南(行政經濟中心在市南老城),然后向東、向西、向北的歷程。 建國后的青島規劃理念由歐美轉向蘇東。前蘇聯城市理論和實踐成為仿效的圭臬。實際上,蘇聯的城市規劃原理,強調城市的工業生產職能,把城市特征主要歸結為生產性,城市從屬于工業。由“消費城市”變為“生產城 向南:城市中心在老城 解放之初,為集中精力接管好城市,青島行政區劃確定為市南、市北、臺東、臺西市內四區和四滄、李村、浮山3個郊區,全市面積210.65平方公里,為全市轄域最小的時期。經過多輪規劃和行政區劃調整,到80年代,膠州、膠南、即墨、平度、萊西相繼融入青島,青島區域概念大體成型。 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青島歷經三次規劃,城區沿膠濟鐵路一路向北,帶狀發展格局愈益明顯。1984年總體規劃提出單獨設立黃島組團,力圖突破帶形城市困局,釋放改革開放之后迅猛發展的經濟導致城市空間布局壓力,但由于“青黃不接”,效果并不理想,青島城市成長似乎遇到了“天花板”。 向東:主城空間的關鍵性拓展 1992年4月,青島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東部開發建設的決定》,決定帶頭東遷,“將行政中心特有的政治集中能力轉化為經濟融合能力”,從而 “成為青島迅速走向開放之路的顯著標志”,東遷戰略成為青島城建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青島政治、經濟、文化、旅游中心東移,青島主城空間得到關鍵性拓展,老城區保護也獲得了更大的回旋余地。而行政中心東遷帶來的不僅僅是行政機構空間轉移,更重要的是促動城市格局大調整。 向西:尋找新經濟重心 1995年青島制定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總體布局規劃以膠州灣東岸為主城,西岸為輔城,環膠州灣沿線為發展組團(棘紅灘、上馬、紅島、河套、營海、紅石崖),形成“兩點一環”的發展態勢。主城和輔城規劃為城市相對集中發展區域,環膠州灣的6個發展組團規劃為城市適度分散發展的區域,形成 “相對集中與適度分散”相結合的城市組織結構關系。 10年的開發,青島東部很快飽和。2001年4月,青島市委、市政府提出利用膠州灣的天然優勢,構筑青島、黃島和紅島“三島一灣”的“品”字形大框架,實施經濟發展重心西移戰略。以港口西移為先導,一個現代化的大工業體系在西海岸迅速崛起,西海岸的城市空間也迅速飽和。 2003年4月,“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城市空間發展戰略提出,重新勾畫了青島城市發展的路線圖:第一步,完成以青島、黃島、紅島沿膠州灣形成“三島一灣”的“品”字形框架,而在三島發展過程中,唯一能承接在青島老城區發展之后率先開發,而后與青島老城區聯手帶動全市發展的就是黃島。第二步,從膠南的瑯琊臺一帶起,經過海灣大橋、通過嶗山,延伸到即墨田橫島,形成一條300多公里的青島濱海交通大道。預期目標是,黃島率先發展,而后與青島共同帶動紅島,形成核心區的“三島一灣”布局,進而以此為核心,帶動這三百多公里形成濱海衛星城市群。 向北:從跨灣發展轉向擁灣發展 2007年11月,在尊重歷史,深入調研的前提下,青島市委十屆二次全會上提出 “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提出青島未來發展要實施“依托主城、擁灣發展、組團布局、軸向輻射”的城市發展戰略,構筑“一主三輔多組團”的現代化城市框架,打造環膠州灣地區核心圈層,在全省“一體兩翼”和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2008年1月,青島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對這一戰略再次予以明確。 翻閱青島檔案,1942年,日本人規劃青島城市發展時曾提出,在黃島港及工業背后地開發完畢后,青島應轉向交通便捷、腹地廣闊的膠州灣底(以膠州為中心)。 新的城市空間戰略和現代化城市框架,把膠州灣推向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地位。膠州灣,這個曾經造就了百年青島的母親灣將變身青島的“內湖”,將全方位融入青島城市生活空間和景觀空間。 “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真正使青島從跨灣發展轉向擁灣發展,推動青島從半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的轉變,實現青島城市功能的高度融合,優化結構布局,形成一種新的城市發展模式。新規劃中,北部高新區的建設和紅島城市副中心的確立,使青島城市發展空間向北得到了戰略性拓展,為青島經濟結構調整、生產力優化布局提供了新空間。 規劃提出,把膠州灣東側從工業岸線轉變為一條全新的生活岸線、經濟岸線、生態岸線,推動老城區實現結構調整和功能的轉換,縮小困擾青島百年的南北差距,實現南北均衡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