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青島天氣 | 更多網上媒體 新聞中心 > 正文

那城,那事,那人——青島建置120周年(二)

來源: 2011-04-25 16:47:09

 

   1935年的大都市設想

    1929年,青島升級“特別市”,列國內6大重要都市之一。青島迎來一個空間擴張和功能提升的契機。

    1933年,當時的市政府開始制定新城市規劃,歷時兩年,大青島都市計劃基本完成。這是第一個由中國人自己規劃的大青島城市規劃。

    在1935年初印刷 《青島施行都市計劃方案初稿》中,青島城市擴張擬“三步走”:第一步,由老

城區北擴至四方,向東拓至浮山所;第二步,從四方向北擴展至滄口,從浮山所向東擴到浮山麥島。這兩期擴張,作為本次規劃要達到的目標。第三步,在前兩期形成中心城區的基礎上,“采衛星都市向四郊個別繁榮”,形成沙子口、張村、李村、丹山村、仙家寨五個組團。

    基于當時的經濟地理,規劃對青島城市性質和未來發展規模進行了詳細考察。認為,青島和大連將成為與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提出的中國三個一等港——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南方大港相同地位的大港,按每個大港劃分的經濟腹地,青島將成為中國五大經濟區中黃河區的出海口,兼工商、居住、游覽城市。規劃城市人口規模為100萬人,市區面積137.7平方公里。

    當時就想遷移行政中心

    自德租日據以來,青島城市中心一直位于中山路一帶。規劃提出,應改變青島城市重心偏居西南一隅的不合理局面,重新布局新的市中心區(包括行政區和商業區)。規劃中的市政府北移至芙蓉山五號炮臺山腰上,1936年又調整于小村莊小南山之南坡(今四方青島理工大學一帶);中心商業區轉移至臺東鎮西工廠地(今昌樂路、埕口路、營口路、沈陽路、曹縣路、長春路、內蒙古路一帶)。兩個區聯合構成新都心。火車總站設在大港附近,棧橋附近的火車站改為客車站。

    規劃認為,城市中心區與港口鐵路相近,是“全市活動力最大之處”,因此 “位置必須適中,交通必須集中”。按照上述標準,中山路一帶作為城市中心,“徒具形式,不合實用”。尤其市政府設于觀海山更不合適,與其他各區相距甚遠,且被住宅區包圍,通達主干道少,交通不便,已無發展余地。而芙蓉山五號炮臺向南一帶(今青島第三十四中學一帶),是新市中心區之上選——左為全市最優美浮山所大住宅區,右為大港及總火車站,前后均有主干道通往前海旅游區和四方、滄口大工業區,交通便捷。

    針對當時中山路南段有發展成商業區的趨勢,規劃指出,這種發展是暫時的,不正當的,將來想設法維持也將徒勞無功。因為商業發展最大需求是交通,交通集中,消費者才愿意前往,中山路一帶恰恰相反,只是因為歷史較長,街道系統比北部整齊,消費者樂于趨就罷了。將來大港后海灣填筑成陸,碼頭建成,市街成型,則“局面不改而自改”,昌樂路、蒙古路一帶將發展成類似上海的南京路,連接臺東鎮和遼寧路將成為全市最大商業區。

    這是青島首次提出實施城市中心北移的設想,雖然沒有來得及實施,但其影響延及后世,直至1957年,行政中心北移仍是青島規劃中的話題。

    膠州城東平原建大塔埠頭市

    1935年,規劃設想的全盛時代青島城市空間擴張思路是,沿膠州灣向北向西順延,即“貼城開發”模式。作為青島向腹地輻射的節點,規劃提出,在膠州城東平原設立一大塔埠頭市,形成交通中心和工業衛星城,然后再向南延伸,最后到達薛家島,盡量避免因離城開發的“飛地”、“孤棋”狀態。

    這一城市空間布局,基于當時城市對外交通發展趨勢的判斷——

    1934年初,劉守中提出《溝通西北筑寧濟鐵路》計劃案,主張修筑寧夏至濟南的鐵路網,以開發西北,選擇青島作為西北貨物的出口海港,提案被國民黨四中全會接受。青島規劃者迅即捕捉這一信息,年輕的工務局技師高治樞在《青島工商季刊》上發表《青島港之現在和將來》長文,從經濟和國防兩個角度,分析比較青島與天津、連云港在開發西北地區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青島是進出西北和連接南北沿海鐵路的最佳港口。

    1935年,青島對外交通規劃基本以高治樞的研究為藍本。根據國家水陸交通布局的宏觀走勢,規劃預測,到本計劃末期,將至少有4條鐵路干線通往青島,分別為膠濟線、膠徐鐵路(今膠州臨沂至徐州)、青煙線、環海鐵路(青島日照至連云港)。緣于地形關系,這四條鐵路進出青島市區,只能依靠原有之膠濟鐵路,因此必須設立一綜合交通樞紐,而車站位置選址十分重要。規劃考察認為,膠州東部平原最適合。理由是,膠州東部平原位于大沽河下游,地勢平坦,面積廣大,有足夠的土地供建設停車場和堆貨場,并有大沽河水運便利。一旦膠萊運河開通,河海相濟,航運必然發達,位于河口的塔埠頭將形成一繁盛商場。塔埠頭規模擴大,必沿大沽河向北推進,發展到一定程度,將與綜合車站附近的工業地相銜接,從而形成一大塔埠頭市(今膠州少海新城一帶)。塔埠頭市對于青島之任務,一是作為青島與附近城鎮供求的中間市場;二是分散青島工廠密度,充分利用塔埠頭低廉的土地和人工,降低產品成本,就近供應消費者;三是作為支撐點繼續向南發展,經紅石崖、薛家島、靈山衛至日照,環膠州灣半匝,把整個膠州灣沿岸連成一體。

    最早提出建地鐵的國內城市

    在這次規劃中,編制者認識到,城市分區和交通配置是都市計劃兩大主干,而交通配置又依據各分區性質而定。基于此,規劃大量參考當時紐約、倫敦、巴黎、柏林等歐美城市的經驗,結合青島實際,提出在不同區域規劃不同的路網模式。比如,市中心區域,采用棋盤式路網;離市中心區較遠的仲家洼、小村莊、吳家村則采用當時流行的蛛網式;在更遠的浮山所、滄口等處則采用細胞式,各部分均用干道連接。

    規劃還預測,青島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有地鐵與地面交通相互配合,當時把地鐵交通叫做“市內高速交通”。本次規劃考察世界各大都市的發展經驗,推算人口超過100萬人,即需要發展地鐵交通。青島未來人口增加,決不會在百萬以下。規劃據此提出,青島應及早謀劃,不能因當時離 “需要高速交通之時期甚遠,遂置之不問也。”規劃對地鐵網布局做了初步設想,采用從市中心向四處放射,互相環繞的8字形。地鐵線北連滄口、李村,中經臺東,西達中山路,沿前海東抵浮山所,總里程42公里。在市中心區為地下鐵,而不用輕軌,主要考慮高架有礙地面交通,且破壞城市美觀。市中心區之外,則采用高架輕軌,機車則全部用電力機車,以保持城市清潔衛生。青島是中國最早提出建設地鐵的城市,比第二個提出地鐵建設的沈陽早了5年。

    在膠州建機場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航空運輸初露端倪的時代,規劃者已意識到飛機作為一種新式交通工具,“進步之速,一日千里,將來成為普及化之交通工具,實意中事”。故青島應及早籌劃航空港。機場占地面積大,凈空要求高,起飛降落需要有廣大平原,四周必須沒有高山和叢林的阻礙。青島多山,平原又少,在滄口原有一處機場,30年代已開通至上海、北京的航線,雖然機場面積暫時能滿足飛行之用,但安全地帶不足。規劃提出,塔埠頭東南一帶海灘,接近未來的鐵路交通樞紐,與青島中心都市和陸向腹地交通便利,將來可在此填筑大飛機場,滿足青島全盛時期的巨大需求。

    塔埠頭

    塔埠頭是青島港建立前青島乃至膠東地區最重要港口。位于今膠州市營房鎮碼頭村,距板橋鎮9公里,距大沽河入海處10公里,系唐宋時期南北水路交通運輸樞紐板橋鎮的海洋門戶,設有抽解務,管理船舶交通、關稅征收、貿易往來、接待外國使節等事務。宋朝南渡后,金朝將其辟為軍港,以圖南侵。

    元代膠菜運河通航后,塔埠頭成為漕糧轉運港和貨物集散重鎮。明代雖行海禁,但塔埠頭貿易并未禁絕。清時商賈輻輳,帆檣云集。清咸豐九年(1859)設塔埠頭厘稅局。同治年(1865)設東海關塔埠頭分關。19世紀末,日出入船只數十艘,年貿易額300萬元以上。主要交易地為寧波、上海、鹽城、海州、香港等,輸入紙張、砂糖、竹、陶器,輸出油、豆餅、白菜等。

    德國侵占青島后,開始大規模興建青島港。塔埠頭所處航道淤塞嚴重,海岸線外移,吞吐量萎縮,終被青島大港、小港取代。

    檔案解密 兩次擴建市中心均失敗

    青島自德租以來,城市中心一直在中山路一帶。1914年前后,正值德國當局逐步著手面向臺東方向,建設以大港為中心的商業區時,戰爭爆發,導致該建設計劃受挫而終止。

    日占青島后,也認識到這個問題,提出應遵守德國方針,逐步將城市中心逐步移至大港方向,建設包括臺東鎮、四方附近在內的大市區。與此同時,修建神社、學校、公園、市場及墓地、火葬場等公共設施,構建日本人殖民青島的基礎。為此,日本設計了三期市街建設計劃,準備循序漸進,分期實施。五四運動的爆發使日本人如意算盤破產,青島主權提前回歸,日本的擴張計劃只完成兩期,市場三路、聊城路和遼寧路一帶市街建成。拓展臺東鎮的東北部,填埋大港防波堤內側淺灘建設大商業區的計劃化為烏有。之后,青島的市中心就一直在中山路一帶。

-
相關鏈接

上一篇:牛仔美女颯爽馭神馬 世界良種名馬逐個看(圖)
下一篇:嘀嗒團幸福人生號起航 0元搶購三亞免稅店購物狂歡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川县| 夏邑县| 汝城县| 海盐县| 三亚市| 改则县| 冀州市| 桓台县| 龙里县| 特克斯县| 罗江县| 洪雅县| 富民县| 罗平县| 衡山县| 军事| 镇赉县| 松潘县| 雅安市| 凤台县| 上犹县| 缙云县| 长春市| 徐州市| 建平县| 牙克石市| 上犹县| 镇沅| 江口县| 武宣县| 社旗县| 濉溪县| 毕节市| 木兰县| 西安市| 江永县| 内黄县| 马鞍山市| 西安市| 石泉县| 丹江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