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國的發展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總裁楊綿綿認為,轉變發展方式,不能單純地發展經濟,而應實現更加全面、科學、均衡的發展,才能使得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同步、與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社會責任無疑是未來企業最具挑戰性的 “硬指標”,同時也是展示企業最具競爭力的一個方面。 “企業只有發展才有能力履行社會責任。”楊綿綿說,如果企業連自己的基本運營都維持不下去,就沒有能力去履行社會責任。海爾前身是一家資不抵債的集體小廠,那時企業自身難保,反而是社會的一個包袱。稅收和就業是企業對社會的基本責任。 26年來,海爾全球員工已經從當時的不到600人發展到7萬人,從一年只有148萬收入發展到去年全球營業額1357億元,從虧空發展到利稅超過100億元。 “只有持續創新才能持續履行社會責任。”楊綿綿說,海爾所在的家電行業可以說是競爭最充分的行業,贏得競爭的唯一途徑就是創新,而且必須持續創新。海爾從上個世紀80年代寧愿犧牲產量也要抓質量,到90年代抓住企業重組的機遇進行多元化擴張,再到2000年代堅持出口創牌,并在海外建廠,海爾改變了中國企業依靠廉價成本出口的印象。 “創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化品牌是中國優秀企業不可推卸的責任。”楊綿綿認為,一個強大的國家背后是一大批全球化的品牌支撐。創全球化品牌的理想一直激勵著海爾。她說,據歐睿國際統計,中國白色家電的產量占全球的40%多,但在海外,中國品牌只占2.89%,其中海爾一個品牌占了86.5%。我們國家需要更多的品牌走出去,而不只是產品走出去。互聯網的發展對企業創品牌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企業需要從傳統發展模式轉變到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海爾探索的就是人單合一雙贏的模式。去年,海爾的利潤增幅是銷售收入增幅的8倍,人單合一雙贏的模式起到了關鍵作用。 “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既是責任也是機遇。”楊綿綿說,企業需要利潤,但不能“唯利是圖”;企業需要增長,但要在社會和諧、環境友好中邁進。短期來看,企業為履行社會責任需要擴大支出,比如解決就業、改善環境、保護資源、投身公益等。但從長期看,企業的投入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創造了更多的資源,對社會作出了貢獻,會使企業發展外部環境更好,會使內部凝聚力更強,企業的競爭力和社會價值將得到更廣泛的認同。基于此,企業也能夠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創造更大的價值。作為家電行業的領軍企業,海爾就是要在節能、環保產品上有所作為,實實在在地促進社會節能發展、綠色發展,這正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