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由] ????21世紀以來,教育、醫療、住房、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征地拆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生態環境等熱點領域不斷積聚能量,群體性事件和惡性極端事件增多,消極腐敗現象和嚴重犯罪活動影響嚴重,還有一系列天災人禍給公眾內心帶來的顛簸、震動,無不令中國人對于“風險社會”的體味更加深刻。而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不協調、不科學、不可持續的負面效應和社會斷裂,集中投射、釋放于社會層面,對社會管理的壓力重負不言而喻。我國社會管理體制能否及時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和諧穩定的發展局面,幾乎決定了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期的中國發展前景。今年2月19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胡錦濤總書記就加強社會管理發表重要講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強社會管理已經成為政府的重中之重,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之舉。 ????[案據] ????正如德國社會學家貝克在其名著《風險社會》一書中所揭示的,在后工業化時代,人類正步入“風險社會”。當今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交織的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遭遇社會轉型拐點。 ????一面是無“主管機構”的新單位、社會人不斷增加,人口流動加劇,網絡行為活躍,需要大幅增加社會管理和服務資源投入;另一面是社會管理體制中多頭管理與管理真空并存,管理隊伍“質”、“量”告急。 ????一面是征地拆遷、勞資矛盾、就業壓力等社會矛盾大量產生,社會階層固化、對立趨勢漸成,部分社會成員道德失范、年輕一代價值取向“神馬都是浮云”;另一面是社會管理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會用,執法無力與執法暴力、行政傲慢與行政無能并行。 ????寧信訪不信法、公權強私權弱、個體誘發群體、網下冒煙網上燃燒等行為屢屢發生,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加速發展時期,社會階層深刻變動,社會結構深刻調整,社會心理深度撞擊。在傳統的社會條件下,社會矛盾往往是物理隔斷的,彼此之間“串燒”的少,社會群體之間也很難實現大范圍的溝通,社會情緒的傳染度較低。但在網絡時代,局部沖突易被放大,社會矛盾交織難辨,社會情緒加速感染,“日記門”“香煙門”“報銷門”“回扣門”,這些網下“不軌行為”經網絡迅速傳播后,變成了“網絡群體性事件”。網絡在成為社會管理新工具的同時,也正成為社會管理的難點。 ????[方案] ????相對于“管理”,老百姓更需要的是“服務”。俯下身去傾聽,人民群眾會告訴我們,大家需要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什么樣的管理服務,怎樣才能管理好社會。“誠意+技術”,才是開出社會管理智慧之花的基礎。 ????一要摸準新時期群眾工作脈搏。群眾工作丟不得,這是全社會的共識。但新時期如何做好群眾工作,卻需要在實踐中探索。首先要變“車下去”、“人下去”為“心下去”,跟群眾交朋友,傾聽群眾的心聲,把群眾放在心坎上。一段時期以來,干部出門有車坐,雖然下基層更便捷了,但卻與群眾隔著車窗玻璃。群眾反映,路通了,干群之間的心卻離得遠了。因此,光“車下去”、“身下去”還不行,干部的“心下去”才最重要。青島港集團領導干部23年如一日,堅持在每年夏天最熱的時候、冬天最冷的時候深入裝卸一線“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跟班勞動,體會一線辛苦,傾聽一線心聲,制定了符合實際、符合民意的好政策,讓碼頭工人徹底脫胎換骨,成長為以許振超為代表的新時期的產業工人。 ????二是變“灌輸”為“協商”。“通不通三分鐘”,這樣灌輸式的群眾思想工作在特定時期管用,但是今天的群眾工作不是單純的思想工作,還包含利益分配、權益保障等內容。因此,與群眾坐下來一起協商,一起討論,形成體現多數人意愿的決策,是群眾工作的新內涵。 ????三是變“為民作主”為“讓民作主”。在解決社會矛盾、研究發展問題上,尊重群眾意愿、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非常重要,管理者要改變“為民作主”的傳統思維,創造“讓民作主”的條件和氛圍。 ????四是變“送溫暖”為“送公平”。對生活困難的群眾,送溫暖、解燃眉之急非常必要。但從總體上看,群眾更需要公平的發展機會、發展環境和保障條件。社會管理者既要送溫暖,更要“送公平”,以公平為主線的社會管理必然會得到群眾擁護。 ????五是讓尊嚴看得見、摸得著。尊嚴不是憑空存在著,而是在以下環境中看有無。一是在公共政策中體現尊嚴,當今社會仍存在體制內與體制外、農村與城市、收入高與收入低等差異,公共政策正是縮小這些差距的有力手段。比如社會保障,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區域的人,都應該分享到社會保障的公平;又如基礎教育,無論生活在什么樣家庭的孩子,都應該擁有受教育的機會。“讓每一個人生活得更有尊嚴”,正是社會建設加速的著力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