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由] ????2011年1月5日,我國《新老年法》草案出爐,子女 “常回家看看”被寫入草案。“空巢老人”這一日益龐大的群體再度得到社會關注。 ????隨著全球老齡化的加劇和家庭觀念的轉變,空巢老人也越來越多,如何為老人“暖巢”成為一個全球性話題。近年來,“空巢家庭”發生的悲劇不時見諸報端,甚至有“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才被發現的報道。這樣的事件一次次警醒人們,“養老”已不光是家庭成員的獨立責任,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更多社會資源的投入。 ????近日,民政部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我國空巢家庭超過5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接近3200萬人。未來五年,我國第一批獨生子女的父母將集中進入60歲。中國正在經歷傳統“居家養老”到具有社會化性質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轉變。家庭依然應該是養老服務的主要提供者,與此同時,社會相應的配套措施也應該逐步建立和完善。 ????[案據] ????2009年6月,我國開始在10%的縣(市、區)實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老有所養”的新農保體制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建議》進一步提出,要實現新農保全覆蓋,完善實施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 ????從各地對“十二五”發展的具體規劃中,人們也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例如,天津市計劃到2012年,八成老人白天可以在老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與鄰居們聊天娛樂,解決一日三餐…… ????不過,實踐表明,網絡的構建將困難重重。2010年3月,北京市成立的首家老年日托所——石景山蘋果園街道老年日托所在開業3年后宣布停辦。有關負責人說,日托所是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自開辦以來一直在賠錢,資金壓力是停辦的主要原因。 ????有關專家認為,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是中國今后發展的大趨勢。由于機構養老的費用大,適合中產家庭,不適合一般老人養老。而利用社區服務資源,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區環境內養老,是今后中國人95%養老的選擇。但是這種養老模式實施的前提是社區各種配套服務發展的成熟和完善。目前來說,中國社區組織發育還不夠完整,資源動員不足。 ????[方案] ????1、借鑒發達國家居家養老模式。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養老模式多以“居家養老”為主,這也是國際跟蹤研究發現最人道的養老方式。由于歐美、日本這些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普遍建立了比較成熟的居家養老模式和相關配套體制,并在鼓勵子女“常回家看看”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 ????2、建設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服務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支撐,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為補充,構建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網絡。 ????老齡人問題,本質是社會問題。老齡人的妥善解決已經不是家庭成員的單一和獨立責任,而是以政府為第一責任人的各方關照解決的問題,社會養老機制要跟上時代的變遷,職工工資提高與帶薪休假的社會立法要跟上,社會要盡量解決兩代人分居的客觀障礙,老年人的話語權要與老年人人口要相適應。 ????為了完善養老網絡,要將機構養老事業納入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落實到區、街道兩級組織每年的工作規劃中,要像規劃醫院、幼兒園等公共設施一樣,今后住宅小區規劃必須包括老年服務設施。另外,要盡快加大對養老護理人員的培養。 ????政府應該大力扶持培育社區福利機構,建立社區食堂和配備社區醫院,為居家養老打造量身定做的服務。與此同時,針對中國家庭獨生子女居多的情況,相關部門也應在政策上對獨生子女家庭“敬老”提供相應的便利。 ????3、培養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讓企業在社會養老中發揮積極作用。青島港始終履行“精忠報國,服務社會,造福職工”三大使命,始終把離退休老同志視為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堅持“老人安,港口安;老人好,港口好”、“為老同志辦實事,辦好事,服好務,共建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20多年來年年堅持為老同志“冬送溫暖、夏送清涼”、生日送蛋糕、節日送物品、查體送健康;堅持請老同志定期來港,共商港口改革發展大計;堅持每年舉辦老年人運動會、老人節,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堅持“五必訪”工作制度(患病住院必訪、孤寡老人必訪、重大節日必訪、特殊困難必訪、異地安置必訪),每月走訪慰問老同志。20年來我們堅持共建共享成果,在為職工長工資的同時,寧肯在職職工少長點,也要年年為老同志增加敬老補貼、福壽補貼。全港上上下下形成了尊老、愛老、助老的傳統,港口成為了親情濃濃的和諧大家庭。 |
上一篇:加快推進實現教育公平
下一篇: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促進學習型組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