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處置場 變肥料還能發電 目前,小澗西垃圾處置場處理居民生活垃圾有堆肥和填埋沼氣發電兩種手段,還將增加垃圾焚燒發電方式。小澗西生活處理廠郭康圣廠長介紹說,餐廚垃圾到了生化處理廠,不需要分選,直接進發酵艙,發酵艙一共有12條,每條長110米、寬3米,高2.4米。 在發酵過程中,由機器兩天翻一次,下面還有強制供風,這屬于動態耗氧堆肥。經過28天的動態發酵后,要使用振動篩子來篩選一遍,大的雜物就要去掉,然后進入堆放車間進行靜態發酵。兩個月后,這些發酵物還要使用密度分選儀篩選,最后出來的小顆粒就變成了寶貝,專門用來給植被綠化當肥料。 此外,其他垃圾運到小澗西垃圾處置場后,要經過機械篩分,把大件的東西,像塑料袋子,木頭篩選出來,其余的要填埋場填埋,產生沼氣來發電。 昨天,市政公用局環衛處處長陳世偉介紹,小澗西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總投資6.8億元,建成后將是山東省內最大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燒廠,每年可發電2.1億度,其中上網電量1.6億度,相當于每年節約發電用煤5.6萬余噸。預計該項目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實現發電。 “垃圾分類大大提高垃圾的再利用。”陳世偉說,燃燒值高的垃圾焚燒發電,含水量大的餐廚垃圾可以堆肥,其他垃圾去填埋,垃圾分類使得垃圾資源化處置更有效果。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啟用后,每年可焚燒處理生活垃圾55萬余噸,我市每天50%以上的生活垃圾將不用再進填埋場。 各方建議: 適當獎懲 增加服務 “有些居民明明知道該怎么分,可就是不愿意去做,也有些居民做得很好,還主動去幫著宣傳,我感覺應該有不同的獎懲措施。”有居民提出,廣東省剛剛出臺了地方規定,如果不按照規定實施垃圾分類的,居民將受到50元的罰款,單位將受到500元的罰款,因此青島也該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對居民的行為加以規定。 對制定懲罰措施,有的居民則提出了反對意見:“現在還不是時候,大家連怎么分都不清楚,說罰就罰未免有些操之過急。”這位居民認為,垃圾分類實施一段時間后,出臺地方法規懲治少數人完全符合情理,但在垃圾分類剛剛起步時,還是不能太著急,相反如果通過一些獎勵辦法,反倒能提升居民的積極性。“比如給孩子發一些小玩具,給家庭增加一些免費垃圾袋,只要讓居民看到大家是鼓勵垃圾分類,自己的做法被認可,也許效果更好。” 記者在采訪中,小區居民孫先生提出,垃圾分類實施難,除了個人習慣問題,還要解決設施配套的難題,如果居民分好了類,在回收環節又混裝在一起,更會打擊居民的積極性,而且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各個環節的設施都要保證。其次,如果在一些細節上為居民再多提供一點便利,更能加速大家習慣的養成。例如,小區劃定某個區域,每天早晨居民可以將家中的垃圾桶放在這里,由特定人員傾倒后再幫忙清洗一下,下班后再由居民提回家里。“每戶居民家的垃圾桶都在一處,誰分得好一目了然,總得要些面子吧。”孫先生說,這種辦法,一來可以為居民提供方便,二來有利于垃圾分類的實施。(陳勇 于順 孫啟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