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鄉村環境衛生差,鄉村垃圾清運、處置不盡人意的主要表現: (一)部分鄉鎮地方政府和村莊“兩委”對鄉村環境衛生和鄉村垃圾清運、處置重視不夠。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生活垃圾、農業生產廢棄物如秸稈、菜葉等和畜禽養殖廢棄物如糞便等逐步增大,導致部分地區環境狀況惡化,農村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直接影響農民群眾的生存與身體健康,長此下去也必將制約農村經濟、社會與生活的健康發展。但是,令人擔憂的環境狀況沒有引起部分地方政府各級領導的充分重視,有的鄉鎮沒有配備環衛城管等職能機構和專業隊伍;有的村莊處理垃圾的經費嚴重不足,甚至根本沒有;村“兩委”也遠遠未將環境保護和環境衛生納入管理職責范圍;有的鄉鎮村莊片面認為污染畢竟是局部的、分散的、一小部分的、暫時顧不上,單純把招商引資、生產經營看作本地的唯一頭等大事。特別在經濟落后的鄉鎮村莊,此類傾向尤為突出,這從調研過程中和他們交流時能夠明顯感覺出來。 (二)部分村莊對鄉村垃圾的管理不到位,甚至無人管理,更缺乏嚴格、規范、科學的管理,鄉村衛生管理機制,尚需進一步建立健全。 在部分村莊除日常生活垃圾外,許多農業生產有機垃圾如菜葉、秸稈、爛水果等未被利用和還田,而是作為廢棄物隨意丟棄,加之缺乏垃圾專職管理人員對垃圾歸類、收集,加大了處理難度。 在膠州市里岔鎮的后良鄉村,據該村支書介紹,近10年來,村里農戶多從事高效農業。全村450戶人家,計有蔬菜大棚600余個,僅2畝半以上面積的大棚就有500個。這幾年菜農經濟上確實富了,但菜葉垃圾的去處卻成了大難題。市人大代表、企業家趙炳勝先后出資30萬元為該村建了500多平方的村水泥公路竟然成了白菜幫子等菜葉堆積的垃圾場,整個村邊的鋪北路,菜葉垃圾占路達半邊,甚至發生為讓路而導致過交通事故。村里曾樹上牌子,不準往路上傾倒菜葉,不管用;又讓村內老黨員現場守護,也守不住。村里無錢辦又無村集體經濟籌措經費,向里岔鎮黨委政府反映,最終也無法解決,只能在上級來檢查時,鎮政府派輛車臨時拉幾趟應付一下,沒幾天又恢復原狀。 從該村支書介紹的上述情況看,一方面反映了鎮政府領導重視程度不夠、認識不到位的問題,反映了從鄉鎮到村委會無錢辦事的無奈,也反映了村民環境衛生意識不強、衛生習慣較差的現實。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該村和該鎮在衛生管理上不到位,不僅管理上不夠嚴格,更談不上規范和科學。對此,膠州代表組市人大代表趙波在座談中堅持認為關鍵在管理。雖然這只是他的個人觀點,但也確有一定道理。 (三)鄉村部分農民群眾整體衛生意識不強,環保意識薄弱,缺乏文明的衛生習慣,亂倒垃圾現象較為突出,鄉鎮政府和村莊“兩委”對村民宣傳教育不夠、措施不力。 在部分村莊可以看到許多難以回收的固體廢棄物、農資化肥包裝物隨意倒在田頭路旁、山腳和溝邊,以致積成大小不同的垃圾堆。而隨著時間推移將有可能釋放出危害人體健康的氣體,影響農作物及花草樹木生長,滲濾液污染水體土壤,威脅居民的飲水安全,從而導致鄉村生態環境區趨于惡化。 據萊西市經濟開發區東龍灣莊三村村委會有關工作人員介紹,該村272戶,共804人口,自2009年才硬化路面建了四個垃圾點。在此頭幾年,村民的生活垃圾都是亂倒,即便是現今也是根據現有垃圾的多少往外拉,夠往外拉的量才拉。平日就堆在那里,任憑風吹日曬和雨淋。 在平度市蘭底鎮劉家西埠村,據村主任介紹,該村的垃圾是雇傭四位清運工,每年共付8000元,每月往外拉三趟。實際上每月保持在二至三趟,也就是垃圾在村中積蓄10天至近半個月,是常見的事。在現場看到一大堆垃圾散落在村口的路邊,在陽光照射下散發著難聞的氣味。 在黃島區薛家島街道,建筑垃圾亂倒成了其最大的問題,迫使街道在路邊盡量多種樹。亂倒建筑垃圾有逃避費用的原因,但也有環境衛生意識太差的因素。 據即墨市移風店鎮上泊村村主任介紹,該村600多戶,每天的生活垃圾就達2噸多,時間一久,集成小山一樣。一年當中,僅集中清理幾次倒進村外灣塘,氣味大,熏得村民受不了。村里曾設過塑料垃圾桶,但用不多久就被損壞,原因是村民把剛燒完的爐灰往里倒,把桶全燙壞了,只好再上鐵質垃圾桶。從今年4月開始,由北京城市建設研究院進村利用早中晚入戶培訓村民學做農村垃圾分類,按有機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以及惰性垃圾四類,宣傳垃圾分類法。為了幫助解決部分村民認知困難,特別是部分文盲老人的難處,在四類垃圾桶上做出標記圖案以便識別,如有機垃圾桶上標有白菜等圖案。一開始先在村內試點了四五十戶,專門培訓了四名保潔員,以每天40元的工錢,負責對村民宣傳。然后再在全村推開,每家每戶都設有四個桶,并把街上的桶暫時撤掉。但實際上,培訓后的分揀效果很不明顯,村民普遍嫌麻煩,推行起來很困難,而僅僅購買分類垃圾桶村里就花費3萬多元。目前看來,該村垃圾在戶內分揀的嘗試基本是失敗的,由此反映了部分村民環境衛生意識的欠缺和差距。 |
上一篇: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