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軍區某部野外訓練場,一場“紅藍”戰術對抗演練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該部官兵頂烈日,斗酷暑,戰高溫,在野外擺兵布陣,“紅藍”雙方在近似實戰的環境中斗智斗勇,在激烈的對抗演練中練戰法、練協同,提高指揮員的指揮能力和部隊的戰術訓練水平。中國軍事圖片中心 彭貴 攝影報道
長期“半機械化、平面作戰”形成的思維——
傳承其睿智而不是定式
革命戰爭年代,陸軍作
戰的主要物質基礎是“小米加步槍”,是騾馬化,只在戰爭后期靠繳獲才擁有了少量摩托化和機械化裝備。新中國成立后,我軍一直致力于陸軍現代化建設,陸軍由騾馬化逐步邁向半機械化、機械化,現在正致力于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回顧數十年來陸軍建設發展的歷程不難看出,部隊立足于半機械化條件作戰與訓練的周期最長,而這一時期的戰爭對手幾乎都是具有機械化裝備的強敵。在與優勢裝備之敵進行的多次較量中,我陸軍展現了極高的作戰智慧。比如“避敵鋒芒、誘敵深入”,“讓出大道、占領兩廂”,“正面突擊與側后穿插迂回相結合”,“與敵開展近戰、夜戰”等,創造了無數以劣勝優的經典戰例。勝利離不開科學的思維,但一種條件下的思維如果反復運用并被證明靈驗,便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甚至會使一些指揮員產生某種認識誤區。比如,有的認為“盡管我們劍不如人,只要劍法高于人同樣可以打勝仗”;有的認為“武器裝備技術含量越高可靠性越差,還是老裝備用著踏實、得心應手”等,導致裝備技術已有較大發展的情況下,仍習慣于按傳統思維思考未來作戰問題,甚至仍想著再依托老裝備、老戰法來打新的戰爭。這種思維定式不改變,必然制約陸軍新型作戰能力的發展。
當前,我陸軍已從人力密集型發展為技術密集型軍種,各種裝備和系統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我們謀劃與組織陸軍作戰時,思維方式不能仍在半機械化和平面作戰的慣性中,必須與時俱進地向前發展。比如,現在我們有了機械化裝備,就不能再把機步兵當成摩步兵用,而應著眼發揮裝甲裝備優勢,盡可能利用戰場通道向敵縱深實施快速突擊,并使地面作戰行動與直升機的空中作戰行動緊密配合,創造多維戰場力量整體作戰的新戰法。再如,有了先進的信息系統,就必須積極研究應對復雜電磁環境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使有形的戰場行動與無形的行動有機結合、形成合力。如果仍堅持靠兩條腿沿小路奔襲,靠簡易器材溝通戰場信息,靠平面機動、線式部署、梯隊式投入等傳統方法與對手打信息化戰爭,恐怕就再難有輝煌。因此,現代條件下我們需要繼承與發揚的是我軍以劣勝優所具有的高超智慧,而不能被過去的思維方式所束縛。只有把作戰思維建立在新的物質條件基礎上,通過實戰化訓練和演練,積極探索、積累兩棲或空地一體化作戰的經驗,以新的思維催生新的智慧,才能使陸軍的作戰能力與作戰條件同步增長。
|